完美的紙上3D音樂會 ─ 《一起演奏吧》

以畢卡索般靈動的自由線條,表現出各種樂器獨特的旋律、音色與情感。全書使用特別色印刷,透過繽紛的螢光桃紅色、螢光橘色,還有特殊的藍黑色,將不同樂器的聲音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巧妙地透過視覺,引發聽覺、身體律動等聯覺反應,開啟繪本的多重感官饗宴。
你喜歡聽交響樂嗎?在聽交響樂的時候,最喜歡的部分是什麼?
我最喜歡的是演奏還沒開始,音樂家還在給樂器調音的那段時光。這時候,音樂廳裡充滿了各種聲音,嘗試的、即興的、未成形的、還沒決定好要往哪個方向去的⋯⋯就像清晨小鳥的吱吱喳喳,雜亂,但又充滿各種可能。
多年來,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是否是特例?直到我遇見了《一起演奏吧》,才發現原來也有人著迷於這個過程,還為它創作了一本圖像書。這本書的主題雖然是調音,但讀起來像是一場3D音樂會。文字、圖像和聲音在紙上交織、對話,難得的是,每個聲部都有自己的強烈風格,但又融合得很好,像是每種香料都滋味分明的印度咖哩。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一起演奏吧》的作者安娜・切爾雯絲卡—李德爾(Anna Czerwińska-Rydel)是音樂家、教育家和兒童/青少年文學作者,這多重的身分讓她能選擇一個最適合的形式,完美結合文學的生動和紮實的音樂知識,又能讓作品寓教於樂。
用調音來牽動敘事,確實是一個讓讀者能認識各種樂器及其特質的絕佳方式。我們得知,雙簧管的聲音很有穿透力,而且是第一個發聲的,整個交響樂團都要根據它發出來的聲音調音。小號的聲音閃耀明亮(「明亮」確實是一種音色的形容詞),第二小提琴的聲音纖細,像是呻吟。小號曾被用來警示火災,而法國號原本則是拿來打獵用的……
這麼多的專業知識,會不會讓讀者覺得無聊?喔,不會的。作者採用了擬人的手法,讓每種樂器為自己「發聲」。感謝作者活潑的文字和繪者瑪爾塔・伊格涅絲卡(Marta Ignerska)大膽、別出心裁的線條及造型,每個樂器都活靈活現地被呈現在讀者面前。我們看到,小號是有著一頭明豔如火焰般頭髮的嬌小女性,長號是穿著小花背心、喜歡開玩笑的肌肉猛男,法國號是駕著馬的長髮騎士(看起來真的很像日本漫畫《凡爾賽玫瑰》裡的奧斯卡呢),長笛的頭上則插滿鮮花和毒蛇,看起來確實像是眾神與牧羊人的樂器,甚至是牧神本身(不過,牧神吹的是排笛)。
除了豐富的文字和圖像,這本書的聲音其實也很精彩,但這要念出來才感受得到,而且是在原文(波蘭文)中才能比較深刻地感受。由於波蘭文句的特色(一個字經常有許多音節,但一句話可以很短,因為有格位變化主詞可省略),原文唸起來很有音樂性和節奏感。而中文的文句不一定能完美地呈現出這些特色(中文每個字是單音節,文句通常較長,不能省略主詞),因此在翻譯上更著重於呈現每種樂器生動鮮明的特質,以顧及書中意義的完整性。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如果讀者之中有人懂波蘭文,可以把原文念出來,就更能感受到原文的音樂性,以及原作中文字、圖像、聲音的三重奏。若對波蘭文學有些了解,可能會看出這本書的故事結構和詩人尤里安.吐溫(Julian Tuwin)的童詩〈鳥電台〉(Ptasie radio)有異曲同工之妙。
〈鳥電台〉一開始,也有許多鳥兒的眾聲喧嘩(因為森林有了電台,大家都跑來獻聲,說自己的聲音是最美妙的),最後卻吵了起來。而《一起演奏吧》的樂器們雖然也差點吵了起來,但因為指揮的來到,樂音於是被梳理得井井有條。這從混亂到秩序的轉變,不只在文字,也可以在畫面的構圖和顏色的調度中看到,非常有趣。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有點遺憾,如果我對交響樂更了解,應該能對書中的文字和圖像更有共鳴,可以看得更細、更專業。但是,就像交響樂可以讓內行人及外行人都聽得很高興,《一起演奏吧》也提供了讀者各種閱讀的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帶著自己的年齡、經驗、喜好進入這場紙上的3D音樂會,玩得很愉快,就像這本書裡的樂器們一樣。
(本文摘錄自—林蔚昀的《一起演奏吧》譯後記)
《一起演奏吧》
透過視覺,引發聽覺與身體律動開啟繪本的多重感官饗宴
繪者:瑪爾塔伊格涅絲卡
作者:安娜切爾雯絲卡—李德爾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