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探工廠 ▊養樂多──培育乳酸菌之旅

快樂多好多
啜一口酸甜,和媽聊起養樂多,她作少女的時候,養樂多是很稀罕的,不僅不易在市面上買到,當時的價格也不會是一般人消受得起,偏偏每天都有人到鄰居門前喊:「早安,養樂多。」不多久,隔壁的歐巴桑就出現了,刻意地讓你看她手中的「Yakult」,刻意地在你面前慢慢撕開瓶蓋,然後又費心地從家門口出發,邊喝邊踱步到路口,得意的神態似有若無,尾椎左搖右擺,姑嫂逛大街,目的是告訴你:「我家有養樂多呦!」
眼前的媽媽,手裡拿著養樂多即席表演,愈說得激昂,愈體會得到她過去生活物資的貧乏,以及欣羨的心聲。相較於我的童年,爸媽從軍公教福利中心搬回一排排的養樂多,天真無邪的我們,不愁冰箱缺貨,只管快樂地發明養樂多新喝法;指甲在瓶蓋戳個洞,噘起嘴小口小口地吸,喝光了就撕淨瓶蓋口,吸光塑膠瓶內的空氣,讓瓶子吸附在嘴巴到處跑,傻瓜般淤著一圈紅紅的嘴回頭再被爸媽唸;再不,將瓶子倒轉,利牙咬個洞,邊喝邊沿著瓶周就咬爛了;最厲害的招數,就是將養樂多冰凍起來,膨脹開的養樂多,減去甜度卻多了吃冰的爽度……
快樂的童年記憶是父母從小就沒有的,於是他們努力建立一個家,營造美好的生活,為的就是能給孩子們快樂的成長過程,這是成年後的我一直懷抱的感激,也是現在擁有豐富物質的孩子們所沒有的體驗。可能,八塊錢的養樂多對他們而言是無感的。
位在中壢的養樂多工廠,入口就立著特大號的養樂多瓶,白色廠房、紅色字樣予人專業又衛生的形象,正如同迎面而來的廠長特助與專員,他們熱忱又詳細的解說,帶著我們走入用乳酸桿菌培育出養樂多的世界。
[ 製程 ]
清潔
看過醫事劇的人一定能想像這個畫面;穿上白袍、頭套、口罩和膠鞋,在走進廠房前必須踩水、洗手、烘乾、消毒,然後進「清潔作業機」任強風吹散身上的灰塵和細菌,所有程序完備之後才能近身接觸生產養樂多的每個步驟。
發酵
聽見「發酵桶」嘶嘶響,那是蒸汽不斷地加熱,我們必須提高音量才能聽見對方。從冷房走入,溫度瞬間增加,為了控制發酵桶內的溫度,並符合經濟效益,這裡沒有空調。頭順著容量三萬兩千公升的發酵桶上揚,屋頂唯有抽風口將熱氣抽離,調節室內的溫度。發酵桶是很有學問的,裡面分內、外桶,內桶是殺菌、冷卻後的生乳加果糖另加代田菌,外桶則是不斷注入攝氏三十七度的溫水,讓菌種在恆溫中繁殖,待上五、六天後才又換成冰水,讓乳酸菌在攝氏十度以下的溫度中停止生長。
小辭典——代田菌 凡是能從葡萄糖或乳糖發酵過程產生乳酸的細菌皆統稱為乳酸菌。圖為養樂多代田菌,屬於乳酸桿菌 。
均質+調和
酸度不斷增加的生乳會漸漸凝固成塊,此時「均質機」小兵立大功,活塞噠噠攪碎蛋白質,然後再流入調和桶與殺菌後的糖水及營養添加劑攪在一起。雖然發酵的過程全由機器控制,但是廠內員工依然盡責地在旁監管著,每天依舊取樣測試酸度,一一記錄,溫度再高也還是一身標準配備。 如果說,這一發酵桶能產出一百五十萬瓶養樂多,那麼過程中就怕出現一點閃失,這一百五十萬的壓力可謂千斤啊!
瓶裝作業
然後,我們進入瓶裝作業階段,作業線上的每個員工必定口罩、耳塞在身,因為這裡的音量分貝更高,衛生的要求也高。座位上的女孩正專注檢查眼前列隊快速前進的養樂多塑膠瓶,沒多久就見她手腳俐落揪出那瑕疵品,我想縱使有再多的煩惱,一旦上機,她應該也無暇顧及吧! 走出作業室,我們搖頭直呼「不簡單」;機器開動,十六個小時不停擺,時間、溫度和噪音,養樂多的員工竟然也能待上二十年以上,沒有職業倦怠,我還是難以置信。
100ml的容量沒有炫麗的包裝,僅將裝載著一百至三百億個乳酸菌的健康帶到你家,我問:「為什麼養樂多永遠是小瓶裝?」他們說:「空氣中有細菌,在常溫中的養樂多好菌會慢慢減少,一旦將瓶蓋打開就要趕快喝完,設計小包裝就是為了照顧消費者的健康。」走一趟工廠才了解,養樂多對健康的用心,就像胼手胝足合力創造完整家庭的父母,不炫耀、不求功勞,付出無法計數的用心是為了更好的下一代。
品管
想著、走著,品管室傳來甜甜的香味,每天被製造出的養樂多,一定被抽樣送到這裡做實驗,測試在不同的環境下,產品會有什麼變化。養樂多的理念是「我們的努力是多研究、多生產、多供應,目的是早一天多一人喝養樂多。」如今的養樂多已得到衛生署核發國家健康食品許可證,具有「輔助調整過敏體質」的保健功效。這應該是除了好喝,更能吸引消費者的最大利器吧!
總經理特助 陳德祿 慈祥的陳特助在養樂多的資歷有三十年以上,他說:「每天一瓶養樂多,讓你天天順暢,好健康!」
關於 養樂多
西元一九三○年,日本京都帝國大學醫學博士代田 稔,發現有益健康的乳酸桿菌,經過「累代培養」的科學方法,成功地培育出「耐胃酸及膽鹽」的超級乳酸桿菌:養樂多代田菌(L.casei Shirota)。並在一九三五年開始生產養樂多,具體實現了「補充有益乳酸桿菌幫助人體維持健康」的理想,更開啟了二十一世紀「益生菌健康法」的概念。
撰文|劉沁穎
攝影|朱凱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