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到舵手,拂去基隆的灰──專訪 基隆市長林右昌
你對基隆的印象是什麼?濕濕黏黏的雨不停國?空氣裡瀰漫著鹹鹹的機油味?鋪上一層淡淡的黑色,在這裡的異鄉人,似乎只會像個過客沾點醬油就走,普遍沒有強烈好感。「三貂角」、「雞籠」,明明就在台北旁邊,卻因為來不及跟上全世界的變遷,讓這座城市在全台灣吊車尾。然而,如果你是基隆人,在這短短不到三年時間,你可能會發現,這個家鄉正有著不一樣的改變,最大的幕後推手就是基隆市長林右昌,任何政策與城市之間的關係,都是牽一髮動全身,不惑之年即當上市長的他,說著自己為何變成市長,也算是場美麗的誤會。
畫家和動物園長
林右昌在38歲時,就參與基隆市市長的選舉,一直到2014年贏得過半選票當選基隆市長,大家總討論著,非政治相關出生、比起其他市長年齡甚輕的他,是否真能像提出的競選政見一樣,重建基隆的光明?
結果林右昌在處理政務時展現熟練的態度,即使一些棘手問題,也都願意扛起。上任的第一天,他簽署了兩份公文,一份是人事命令;另一份就是將基福公路封掉,「這對於剛上任的市長來說是很大風險,萬一封不好我該怎麼收拾?」娓娓道來每件重大變革裡背後的故事,林右昌有著為政者強烈、明快的節奏感,總是有計畫又有策略地著手每件事情。
這是從年輕時就有的熱忱和抱負嗎?林右昌笑了笑說,自己的志願曾經是當畫家和動物園長,和政治一點關係都沒有。
大學就讀景觀系,不只成績優異,也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各大學的讀書會。「在研究所或是社會學才唸的馬克思資本論,我在大三時就讀完了。」林右昌積極參與大大小小的活動,後來進入台大城鄉發展計畫的研究所,成為人生轉捩點,不只是城市規劃,課堂上亦強調許多社會活動參與,而後他因緣際會進入民進黨政策會,參與政策研究,「檯面上的政治人物,我幾乎都共事過,他們都是我的貴人。像那個時候行政院的秘書長邱義仁,後來也成了我的證婚人。」
年僅27、28歲的林右昌以一個小副研究員,在2000年政黨輪替後,跟著當時的院長游錫堃進入了行政院,這些歷練讓林右昌有著極高的政治敏銳度,過程中曾有機會參選立法委員,「但少了熱忱就什麼都不是了。」林右昌生為基隆人,也曾是上班族,早上通勤到台北,卻一直不解基隆為何永遠像是個暫時停靠的港,風光一直停留過去的夢鄉,許多人不願清醒,但林右昌卻清楚地想把夢想一層一層築起,成為現實,也漸被基隆市民看見。從畫家、動物園長到一位學者,林右昌變成了一位擁有舵手般清楚方向感的市長,拂去一層灰,現在的基隆才正要開始變美。
撰文:沈佳慧
攝影:王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