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九龍──老時光散策 路線02
路線02
只有在這裡, 時間好不容易慢了下來
嗅著老九龍腐敗的氣味,帶著拼搏和無奈, 這裡容納了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莫名讓人覺得安心。
下榻油麻地平安大樓那天,天空飄著雨,我拉著兩個人的行李Check In,整棟大樓共十五層,約有幾十間賓館,電梯非常小,明明沒幾個人排隊,卻很久才輪到我,只好盯著牆上的監視器,越看越詭譎,低畫質、低亮度的畫面,彷彿有什麼事情即將發生。
我熟悉這樣的氛圍,狹窄、擁擠、神秘、混亂、衝突。從小生長在艋舺、西門町一帶,帥氣的大哥哥都叼著菸、路邊的大叔一邊流汗一邊賣燒烤、成熟女人身上飄著香水味,街上都是人,沿途震耳欲聾的音樂,抬頭幾乎看不到天空,我和表哥躲在賓館大樓的中庭打躲避球,砸歪了幾個後照鏡不打緊,一定要有人出來吼,我們才會快速逃竄。
同樣的巷道,晚上獨自穿越,一對情侶在摩托車上調情,女生的短裙都掀起來了,他們對我視若無睹,眼中只有彼此,我的腳步沒有更快也沒有更慢,經過騎樓,一個爺爺和一個小姐短暫交會,快速比著幾個手勢,剛好在我視線正前方。這裡見怪不怪,只有在老伯伯摸我頭,或是給我零錢要帶我去買糖果的時候,我才會真的頭也不回地跑走。
長大後,才聽人家說,龍山寺附近很多遊民、流鶯,西門町都是小混混,治安敗壞、道德淪喪,台北市西區因而難以發展。我笑了出來,覺得自己活在平行時空。即使到了香港,我還是住進了最像萬華的油麻地一帶,嗅著老九龍腐敗的氣味,帶著拼搏和無奈,卻也無所謂你怎麼看,有些人想擠進上流階級,有些人甩都不甩中產階級,這裡容納了五湖四海三教九流,莫名讓人覺得安心。
油麻地,五十年前的商業和娛樂中心
油麻地在十九世紀初還是一個海灘,清領時期開始有移民遷入,聚集販賣麻纜、桐油等造船相關用品,也帶動木材批發、金工、雜貨、理髮、娼妓、鴉片等其他商業活動。一九六○、七○年代是油麻地最繁華的年代,這裡接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成為九龍半島水陸運輸的樞紐,也成為商業和娛樂中心,戲院、茶樓、歌舞廳林立。後來香港開始發展現代化交通,一九七二年海底隧道開通、一九八○年第一條跨海鐵路通車(現為港鐵荃灣線),油麻地的交通優勢式微,人口老化、建築物破舊等問題逐漸浮現。
雖說如此,所有的觀光旅遊導覽都會提到廟街,這裡有多精采,一定要親自走一趟才感受得到。短短七百公尺左右,估計有上千個攤販,廉價的服飾、家用品、手工藝品、電子產品、情趣用品,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不管是觀光客還本地人,都排隊等著吃上一口「興記煲仔飯」,幾個大排檔不眠不休,大火和熱油逼出了食物的香氣,混著醬料的肉和海鮮,配著冰涼的啤酒,全香港的緊張都在這裡得到紓解。
隔天早上,我特地先去趟天后廟,才開始漫步廟街。天后廟建於十九世紀初,現在門前還保留一對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的石獅,廟門口的廣場被稱為榕樹頭,三個老人下著象棋,一個中年街友睡在紙箱圍起來的碉堡中,三三兩兩的人經過,停在廟門口行禮。廟裡介紹一些祭祀用的禮節和文物,廟旁邊幾個算命的攤位還沒開張,天機還得分時間才能洩漏。
香客、賭客、尋芳客, 都在同一條路上
晚上的廟街熱鬧、迷人,但是白天的寂寥,更凸顯了人世間的矛盾。少了人聲、燈光、夜色的遮蔽,建築物破敗的立面非常赤裸,同時刻的中環、金鐘一帶,上班族趕著世界的步調,連過個紅綠燈都有困難,只有在這裡,好不容易慢了下來。神聖的廟宇,周遭卻聚集了凡塵的一切,附近幾間麻將館,占地之大,有數十年的歷史。幾間KTV,門口貼著小姐照片,從門口望進去,裡面至少容納二、三十張桌子,來的人是為了她們,也是為了自己。
廟街上的店面就沒那麼大了,攤販還沒開張,但是攤位都還在,穿梭之間撞見幾間印度餐廳、情趣用品店,還有唱片行。唱片行生意似乎不錯,逛的人都是中老年男子,K-Pop、港台流行樂、粵劇,最顯眼的地方還有一櫃黑膠,擺著張國榮、梅艷芳,永遠的經典。除了唱片行,還有一些攤販專門賣粵劇、粵曲專輯,油麻地算是粵劇大本營,時有搭棚的粵劇演出,粵劇工會八和會館也坐落於此(彌敦道上的展望大廈內)。
油麻地戲院,一九三○年落成,市區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近年來和八和會館推廣粵劇新秀演出系列,吸引更多年輕人感受粵劇的舞台魅力。
戲院隔壁是果欄,這個水果交易集散地,雛形建於一九一三年,當初只是草棚,現在兩層樓磚石建築都在一九二○年後才開始出現,仔細一看,裡面還有舊式升降梯(多為一九九○年代加裝),方便載運。以前這一帶也會賣肉類、蔬果,後來主要為批發,清晨時喊價、叫貨、搬運,彷彿聚集港九所有的水果。近年來經濟不景氣,也開始做零售生意,成為OL、家庭主婦的貴寶地。走過各樣水果攤,接著居然發現上海街垃圾集中處,完全地利之便。上海街還是有名的廚具街,買水果順便帶把刀,那畫面怎麼想怎麼美。
還沒提到老店春和堂的涼茶、恭和堂的龜苓膏以及中華書局的書法字帖,方圓一公里的油麻地,已經精采到足以容納整個香港,不管男女老少,印度來的、台灣來的,香客、賭客、尋芳客、文人雅士、家庭主婦,都有一塊自己的容身之處。
▚ 以廟宇為中心——天后廟
在華人社會,有人的地方就有廟,滿足人類食衣住行育樂各種欲望。你以為士大夫和鴇母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看戲的人比賭博的人有閑情逸致?沒有,在廟街上,大家都是人,欲望不分高低。
別人以為危險, 我們覺得幸運
回到平安大樓,房間真的夠小,只要腰圍再寬個幾公分,就擠不進兩張床中間,在浴室洗澡,一轉身就會摩擦到馬桶,這樣的空間,居然還放得下兩張小桌子、一台電視,床下的空間可以放行李箱,牆上可以掛毛巾、衣物,這空間利用實在堪稱一絕!備品包括洗髮乳、沫浴乳、牙刷、牙膏、吹風機,公共空間備有熱水、微波爐,應有盡有,而且空間整潔明亮。
想起上次來香港,我和攝影師踏進重慶大廈,王家衛《重慶森林》的拍攝場景,裡面也是一堆賓館,燈光略微昏暗。我們兩個人壯著膽子走進去,挑了一間印度餐廳,那是最後幾天,工作差不多都結束了,他開始細數我在香港對他種種壓榨,不但要他背著沉重的攝影器材跟我奔波,還不讓他搭的士,然後一抹嘴,說那是他在香港吃過最好的一餐,為此願意原諒我之前種種的小失誤(當場我都快感激涕零)。餐後我們一時興起,搭著重慶大廈跟平安大樓一樣狹窄的電梯,隨便按了一層樓探險,賓館的櫃檯打開大門,我們心虛趕忙地又跑回電梯。
這次我和另一位攝影師住進平安大樓,電梯一樣狹窄昏暗,滿棟都是賓館,只是我不再心虛,果敢打開賓館的門Check In,別人以為危險,我們覺得幸運。天還沒亮的時候我們爬上頂樓,想捕捉香港的日出,才剛裝好腳架,警衛突然衝進來喝止我們,曾經有人從這裡跳下去,自此只要有人爬上陽台,警察就會過來,警衛也無權放行,對峙了好一陣子,此消彼長之下,天光又更亮了一些,最後惋惜地走下樓,我感嘆地說:「這裡也太安全了吧!我們才上來不到五分鐘。」
走下樓梯時,居然發現粵劇樂師會(八和會館音樂部)就在其中,一個女士優雅地走出電梯,進了工會裡。 幾天來,我們搭著電梯上升、下降,記得斜對角的阿伯微張著嘴,隱約傳來香菸和奶茶的味道,一個老太太問我們從哪裡來,然後推著菜籃走出電梯,留下一抹微笑。晚上,我們到平安大樓對面的停車場,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棟大樓,我不敢想起希區考克的《後窗》,所以往廟街看,想起了《艋舺》。
▚ 一起去看戲
粵劇是香港最流行的傳統戲曲,各地的廟宇都會邀請戲班演出神功戲(慶祝神誕、打醮等為了酬神而演出的傳統戲曲),而戲班成員多聚集在油麻地一代,八和會館(香港粵劇從業員專業組織)樂師部、演員部、燈光布景部的據點都坐落在此。 近年來,油麻地戲院也有許多粵劇新秀演出。聽不懂粵語?燈光起、音樂下,演員一個媚眼、一個轉身,已經說盡千言萬語。
▚ 九龍城寨 Fantacy or Reality?
其實九龍最龍蛇雜處的地方不是油麻地,而是到九龍城寨。這裡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城內約有三百多棟高聳的平房,1987年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1,25萬5,000人(台北市現今人口密度為9,871.98,差了一百多倍!) 電影《功夫》、《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都曾以此為主要場景,神祕、科幻、詭譎,彷彿外星球或異世界的產物。這裡真的曾經存在,英國接管香港之時,清朝想把這裡當成軍事要地,不過最後變成三不管地帶,形成居民自主自治的城邦。外人看這裡毒品、犯罪事件頻仍,但是裡面的生活機能完善,香港政府要拆遷時,還很多人不捨。 1993年完全清拆,1995年於寨城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什麼都沒了,九龍城寨現在只存在於記憶或想像。
▚ 土瓜灣,香港的基隆?
在查九龍的資料時,發現土瓜灣最早在宋朝就有記載,而且1950、60年代,還曾是香港的輕工業發展重鎮,五金、電鍍、塑膠、製衣、山寨廠等工廠林立,區內亦興建許多新式唐樓,提供小工廠、家庭代工等規模經濟,後來產業沒落,房價下滑,逐漸成為南亞裔、新移民、基層街坊排等公屋的中繼站。這次特地去了一趟,看了十三街、牛棚藝術村,然後漫無目的晃著,街道和港邊都有種蕭瑟感,攝影師百無聊賴地說:「這到底要拍什麼?就跟基隆長得一樣啊。」
撰文:劉盈孜
攝影:劉盈孜、周穎宗、詹樹樹、王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