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餐桌 基隆篇 ▌重回台灣頭 12個人的基隆想像
基隆根本是摩納哥,港口後面是山,房屋群聚錯落,和一階階樓梯,將基隆比喻成摩納哥,是因為她是歐洲度假的勝地,基隆也能是亞洲娛樂度假的中心。
小歐:基隆是靠步行品味的城市,市區本身不大,但從火車站開始,一直往東岸到和平島的路程,大概也有四、五公里左右,沿路巷道的可看性很高,能感受到基隆和其他城市截然不同之處,路程也非常愜意,是我很推薦的路線。
這裡很適合遊客徒步旅行,而且可以搭郵輪來,不需要跑台北。
小歐:像中正公園,高處往下俯瞰基隆港景色,或者到基隆好萊塢——就是西岸「KEELUNG」一字排開的地方——能看見基隆港的不同面貌,這些路線已經整理得越來越好。
周世恩:我每天台北、基隆通車,長大後才看到這裡改變。我知道市長有城市再造的熱忱,但地方勢力龐大,加上旅館、法規、觀念等限制,現在自由行、民宿等等,都不容易。如果基隆沒有工作或創業機會,很多人只會把這裡當旅館。
林右昌:我以前也是啊!
新時代新思維,為什麼不留在當地?現在透過網路很方便,為何不多設立Coworking空間?
這裡有潛力,卻無法吸引投資人來開發,很可惜。
周世恩:既定印象中會覺得基隆很遠,需要翻山越嶺,我主張透過交通建設,拉近大家的距離,不然只會讓年輕人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我又想到,交通發達會不會讓基隆人流失更快?
林右昌:磁吸是相對的,交通不是大問題,很多人覺得基隆很遠,遠的是心理距離,我去內湖的賣場, 二十分鐘就到了。如何扭轉和改變空間和時間的距離,營造都市印象需要時間。
孫衍菁:對,地方之美需要大家傳遞。像我認為,基隆長榮桂冠是基隆人的天空廚房,我們俯瞰港口,背後是蒼茫山景,不時煙雨濛濛,常令人看得出神。基隆的形象,一定要慢慢改變。我二十五年來做過航空和飯店,二〇〇三年第一次調回來,現在是七成五散客、二成五團客。大家對基隆越來越有感覺,也慢慢發掘基隆不只是廟口,她的魅力需要口耳相傳,建立起「居然這麼近的地方有這些寶藏」的印象。像是我們有崁仔頂漁市場,為何還要千里迢迢跑到日本築地呢?
林右昌:沒錯,一般人覺得無法克服多雨、環山的地形,誰來當市長都一樣。但下雨也能很詩意啊!王傑在巴塞隆納生活很久,地中海城市就是簡單舒服,那基隆要如何成為舒服、乾淨、有質感的城市?這裡拆掉古老的、漂亮的建築只留下醜陋部分,新的也還沒長出來。山城中沒平地、缺乏道路,但這只講對一半,如果今天我們的產業要三、五百或一千公頃,那我們的確沒條件,但我們能利用面海背山、山之巔與海之角的地理優勢。
陳紹基:市長剛講基隆待開發,但是我覺得清朝和日據時期都已經發展完善,因為基隆一直是個重要的門戶。我那天在臉書上分享一張「臺灣古寫真照片」基隆車站的影像照片,用現代科技上色,那是一百一十年前,日本親王親自來台灣慶祝火車建站完工紀念。
黃建華:我大學時跟基隆結緣,讀海洋大學,有山又有海,震撼怎麼有這種地方。畢業的時候我在海上實習,也出去見識過很多包括雪梨、溫哥華以及馬賽等國際港口,回來後只埋怨基隆軟硬體都遠遠落後。後來發現,基隆因為這幾年的封閉,反而留下很多傳統古意的東西,許多市面上已經找不到的手路菜,都隱身在基隆巷弄裡,現在回頭看,不再是壞事了。
林右昌:對,基隆的觀光基礎一直都在,所以要致力恢復歷史和舊文化。以基隆內港東西岸來說,若市政府沒有預算,無法一次處理整座中正公園──改名「希望之丘」,要花十億──就得找出預算較低的替代方案。中正公園有A路口和B路口,主舞台A路口完成後,再爭取B路口的經費,最後串連A跟B中間這條路。
去年我們也將廢校的太平國小規劃成Design House,基隆市不是台北市,我們沒有錢。若是有想法卻沒執行是不允許的;所以我們成立Design House──進駐都市更新專案辦公室──集中專業人才,每個月至少開一次景觀平台會議,所以可能一次有二十個案子一起討論。未來將成為創意、設計、產業的基地,這就是改造空間。
山腳下火車在行駛,山上的House也要活絡;像是一三一巷經過兩年的引導,很多創意工作者已經悄悄進駐,比寶藏巖還有趣,過去的案子現階段已經開始有初步成效,有人慢慢帶領,那個地方之後會變成有趣的據點。(我建議以後潮人物的會議在太平國小戶外辦桌,那裡的view超級無敵好。)
(請接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