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熱潮再起 ▋資深玩家 ── 穆忠傑

哇~走進穆忠傑家,讚嘆聲此起彼落 ── 客廳裡,好幾排黑膠唱片整齊擺放在流線形白色書架中,整體造型有如一本攤開的書。我們的興奮,證明了穆忠傑所言:「每個人天生就擁有對美好事物的直覺。即使是個孩子,走進高質感的建築、或搭到一輛好車,都會自然察覺到那種『不一樣』」。而黑膠唱片,當然是美好事物之一。
成長過程中經歷廣播、黑膠、卡帶,穆忠傑時常趴在收音機前,就著喇叭調整頻道,或是總把零用錢花在一張十八元的翻版黑膠唱片上,那些唱片錄的多半是流行音樂的改編曲。如今,滿櫃的古典唱片,不只是因為聽音樂的口味變了,而是有一定經濟能力之後,仔細分析購買唱片的「經濟效益」─一首流行歌僅三分鐘左右且不耐久聽;而古典音樂一首曲子時間長且變化豐富,一陣子拿出來欣賞,都有不同感受。
竟然因為感覺「划算」,穆忠傑從歌劇精選集等入門唱片開始聽,越來越發現古典音樂「很有料」,進而愛上它,一頭栽進古典音樂黑膠唱片的收藏。
挖寶全靠緣份與毅力
愛音樂的心情很單純,但說到收藏,那可複雜了─稀有性(註)才是決定價格的主因,而非音樂的實際品質。以小提琴演奏家來說,海飛茲、謝霖、卡拉揚等當年的一線明星作品流通量大,留下的原版黑膠很多,反而是科岡這類當時沒那麼火紅的演奏家發行量少,如今唱片一張難求,因此身價水漲船高。
比起砸重本,在尋找原版唱片的過程中偶爾「挖到寶」的驚喜,更令穆忠傑津津樂道。由於工作緣故,穆忠傑時常旅行世界各地,只要一有空閒,他就會找間市區附近的二手唱片行,一張張唱片翻看,今天翻完一落,明天再接再厲翻另一落,而且每天都待到店家打烊為止。原來,小店裡才有更高的機率找到便宜好貨,真正識貨的賣家,早就放上網拍賣去了。
校對再準,不如用心聆聽
雖然家中的聆聽室不大,但是要在這裡調校出好聽的聲音,很有挑戰性、也更有成就感。看著穆忠傑小心移動唱臂,唱針接觸唱片的摩擦聲絲絲入耳,接著,《卡門》阿拉貢舞曲轟然而至,樂器齊奏相當震撼,音色卻很溫暖,尤其小提琴音質的細緻度,更凸顯黑膠之於CD的優勢。所謂好的錄音應不經渲染,單純是聲音與空間的混合;而好的聆聽品質,就像這次,閉上眼睛,彷彿整個交響樂團就在眼前。
好聽與否都是主觀意識,CD的壓縮率雖然較高,但有時可作為調校黑膠唱盤的參照。而黑膠的迷人之處在於有更高的參與感、玩出聲音的獨特性,偶遇調校卡關,穆忠傑就會請家人鑑定,他相信即使擁有再多音響知識,迷失的時候一切耳聽為憑,千萬別忘了當年趴在收音機前的自己,喜歡好音樂、好聲音的初衷。
註:既然流行、古典皆有廣泛涉獵,穆忠傑豐富的黑膠收藏中,之所以少有原版爵士音樂唱片,實在是因為太過昂貴。過去,聽爵士音樂的主要族群,是社會地位不高的美國人,作為娛樂產品,他們對買來的唱片沒有保護的概念,聽完常常直接扔在地上,導致現在二手市場中片況好的很稀少,完全說明物以稀為貴的道理。
☞ 穆忠傑挑選原版唱片小撇步
- 在二手唱片行挑黑膠,首先片況是最基本的,再來最重要的是錄音品質。
- 若挖到一張不認識的黑膠,先看看是哪家唱片公司出品。像是EMI、Mercury,德國的DG(Deutsche Grammophon-Gesellschaft),荷蘭的Philips,這些大廠的錄音品質基本上有一定保證。至於小廠,就靠樂友之間的分享。
- 收藏不同版本唱片,通常參考美國TAS雜誌、英國企鵝唱片指南的推薦,或樂友之間口耳相傳。不過好聽的音樂聽不完,除非剛好碰到價格便宜,否則不會刻意去收藏不同版本。
![]() 穆忠傑 |
撰文、攝影:Tammy
採訪協力:顯經黑膠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