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的上海故事 互聯網大數據公司的一份子 ── 楊宛倫

「根據聯合國的官方定義, 九二年出生的人都已邁入中年註1」, 不少人感到惶恐, 但是面前這兩位台灣女生, 渾身散發著自信,青春依舊。

Sherry___杜克大學Fuqua商學院管理碩士畢業,目前在微軟中國分公司研發部門的產品運營策略團隊任職。 楊宛倫Rita____東華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曾在印度Bengaluru的新創公司擔任市場研究,回台灣從事展覽相關工作後,現為上海Simply Brand信息科技公司的商務拓展(Business Development)。
「巨鹿路上的『南麓 · 浙里』是一間上海米其林一星,算實惠的餐廳,外灘也有一家,但那家客滿,我就沒訂了。」熟稔的說出一些餐廳名字,Rita總是知道上海哪裡好吃、好玩,好像問她,她都能靠譜地列出一排名單。而在Rita身邊的是Sherry,他們在這裡認識,原本彼此只是客戶關係,卻因為公事結成一段友誼。問他們選擇來上海工作的原因,「覺得台灣很無聊就來了」Rita一派輕鬆地說,好像也沒有考慮太多,一畢業先在俗稱印度矽谷的Bengaluru工作,回台灣後從事類似展覽規劃,每天除了加班熬夜,週末逛逛市集,有點一成不變,所以二話不說,在工作步入第三年之際,飛來這裡找尋更多機會,機會固然多,優秀的人才不勝枚舉,你不只是跟台灣人競爭,大陸各省份、各個國家的人,全都聚集在這裡,磨刀霍霍。

圖為南麓·浙里的寶塔千層肉。
送一口寶塔千層肉進嘴裡,縱使是江浙館子,甜而膩口的汁過了一個月舌頭味覺還在,那天晚上我們繼續探究這裡年輕人多麼激進,以致他們週末不敢懈怠,像辦講座就是Sherry最近正致力的事情,遇到裸職者註1、還有嘉定區的房價,怎麼存錢…等等,可能平常連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們都描述的鉅細靡遺。然而,說到存錢買房的問題,我們常想是不是薪水要到一定的程度,才敢夢想,但一開始Rita說他的薪水沒有三級跳,剛來的時候月薪也才台幣三四萬,上海物價之高,就看自己一開始撐不撐的過去,高壓也有甘味,還是能挖掘大陸千奇百怪的東西。
好比有次好奇,Rita去了傳說中人民廣場的相親角,許多著急父母,把A4大小的需求貼在雨傘上,但屢屢被打槍,還被婆媽嫌棄太老,哭笑不得。想當然爾這只是笑鬧的,年紀也才二十五六,不過就是去個好玩,相信對在外漂泊的她們,定下來的心,可能還遠著,下一步會繼續留在這或是帶著什麼回家,也只有他們自己最明白。
註1:92四無青年:出自No.490《新周刊》。四無指的是無公害、無國界、無禁忌、無現金,意思是一群出門總是靠著支付寶,開放並有著閒情雅致和一定世界觀的中國青年。相同世代的韓國、日本,分別為「淡博世代」、「三拋世代」。
註2:裸職:在找工作的這段期間,沒有任何收入的空白期,這裡指的是在沒有Offer之下,自己來到上海求職的案例。
撰文:沈佳慧
攝影:王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