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工政策 ▋張正:暫停引進移工,提升就業環境

藍領移工與本勞的待遇相互拉扯, 只會拖垮雙方的社經處境。
張正長年關心東南亞新住民權益及生活,卻認為引進移工無法解決台灣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因為台灣並不缺乏勞動力,而是經濟起飛、教育水準提高,年輕人傾向從事服務業或白領工作,社會看低基層藍領,漠視勞工權利,如果此時繼續以低薪引進移工,本土勞工的處境將會更為艱辛。
藍領勞工處境艱辛
台灣自1989年引進移工,現今在台移工人數已經超過六十萬,填補製造、工程、看護等行業需求,不可能全面禁止移工來台,「但是政府在移工政策上卻不把他們當作台灣公民或居民對待,」表面上雖有《就業服務法》與《勞動基準法》保障薪資等勞動條件,但在仲介、僱主層層苛扣下,這些移工無法獲得合理報酬,遇到困難時也缺乏明確的求助管道,人民面對移工的心態更是充滿偏見與不了解。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也指出,污名化底下的移工、被刻意放大的社會事件、常佔據媒體版面的逃逸移工,其實反映了本土勞工權益受到威脅時,對「他者」的強烈對抗意識,移工與本勞的權益共存共榮。
移工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問題
2015年台灣政府為了「擺脫」印尼政府訴求的勞工權利,預計重新開放越南漁工和家庭看護工,張正隨即在天下網站發表〈台灣應停止引進藍領外籍勞工,這是一個飲鴆止渴的政策〉, 他反對以不同的規則來對待移工,「在台灣的勞工都應該擁有一致的勞動條件。」2015年印尼政府的要求包括:印傭薪資比照台灣最低基本工資、超時工作需付加班費、印傭擁有自己的宿舍,其實不過分,但台灣政府的解決之道是轉向越南勞工,公然藐視基本人權。這顯然不符合台灣自詡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精神。 移工的工作往往需要付出高度勞動力,容易被視為生活在底層的族群之一;所以人們應該想辦法矯正認知,明白職業不分貴賤。除了政府可以提出政策改善社會風氣,人們也可以從生活周遭做起,包括語言、飲食等,協助移工擁有應該享有的公民權,張正說:「這也是為了我們,」一併改善台灣整體勞工遇到的不平等困境。最遠程的目標,就是希望將台灣打造成沒有階級的社會。
燦爛時光東南亞 主題書店負責人 張正
媒體工作者,曾任台灣《立報》副總編輯、《四方報》總編輯。現為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移民工文學獎召集人、「帶一本自己看不懂的書回台灣」活動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