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折疊 ▊長安車站:一條交錯下的平行時空
「各位旅客,開往淡水的列車即將進站……」五分鐘後,火車站開了,經過大正街站、大稻埕站和宮之下站,過了「江頭隧道」,一個多鐘後,就快到淡水了。 淡水鐵路從一九○一年八月二十五日通車後,負責運送從淡水碼頭卸下的貨物到台北城內、也把出口的貨物,送到淡水。戰後,淡水台北的通勤人口增加,鐵路轉變以運人為主,每到早晨和傍晚的尖峰時刻,車廂內擠滿上班族和學生,非得將運行時間拉長從清晨四點多到午夜十二點,才稍稍紓解。
大正街站,現在改名叫長安站了,走出去的大正町過去是日人的高級住宅區,過去的中山北路建物櫛比鱗次,一間間大使館顯得多麼風光,左右的「條通」是台北城的日式樂園,夾雜著不夜城裡的吆喝,直到凌晨,醉醺醺的人才漸漸散去。
但慢走的時光摺疊,日期是一九八八年,北淡線停駛,吃著便當一路搖晃到淡水的畫面,開始進入無限期回憶。同樣的線改名淡水捷運線,車站內的廣播從人聲變成錄音,人們的步伐加快了速度,大正町現在是中山商圈,人潮從這個小區到了那個小區,繁榮沒有因時代的演變而就此劃下句點,反而在每條街的交錯下穿越了歷史,縱橫了中外文化,條通與街區不斷有新生命,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這裡已經和過去不同,跟著我們走訪今年在中山區開幕的店家,探索這個世代創造的不一樣。
木桶飄香 林田桶店
在交通繁忙的中山北路與長安東路口的交界是很有名手工木桶店─「林田桶店」,自民國十七年開立以來,已經開業八十九年、祖傳三代,斑駁的招牌透露出歲月的痕跡,這裡是台北僅存的一家手工木桶店。
破舊的老店不容易引起關注,但店內的林相林師傳是日本名匠,其製桶技術可是享譽國內外的國寶級工藝,更被稱為「台灣桶王」。林田桶店選用上好的檜木,透過林相林精湛的手藝,打造出一個個實用且深具古意的木桶。店裡各種款式的木桶林立,舀水桶、花桶、腳桶、飯桶等一應俱全,深受國內外古物愛好者的喜愛,更有日本媒體前來報導。雖然製桶業在現代社會逐漸消失,但是林田桶店仍在世代浪潮中堅持著,所以手工的溫度至今還能被保留下來,這間木桶店不只是懷舊更是文化傳承的感動。
林田桶店 ☗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108號 ☎(02)2541-1354
古道回憶錄 滿樂門
中山北路一段與古稱四條通的長安西路三角窗,有一幢巴洛克紅磚洋樓,矗立在現代建築中顯得十分引人注目。這裡曾是日據時代通往陽明山的自來水道,俗稱「草山水道」。歷史洪流下的頹圮古蹟經由店家細心翻修下恢復其往日風貌。並以「滿樂門」重生,滿樂門取其英文名字「Monument」的諧音,意思是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文音譯滿樂門(樂,音同音樂的樂),呼應店內佈置的各式樂器。老屋再生,融合古蹟、藝文、音樂、咖啡的風格呈現。不同於外觀的巴洛克式建築,內部裝潢以木製的日式屋樑,紅磚與木頭為其整個建築物構成要件。雙開式窗櫺、幽暗的黃光、木質地板,空間氛圍彷彿是日本文人聚會的喫茶店。在喧囂的中山北路,這裡可以找到難得的靜謐時刻,沉醉在老建築的古色古香中,選個靠窗的位置,循著咖啡香緬懷古道記憶。
滿樂門 ☗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西路2號 ☎(02)2581-6088
老派的優雅 亞里士西餐廳
創始於一九七二年的亞里士西餐廳是一間老式風格的西餐廳,隱身地下室,不管附近中山商圈變化,依舊屹立不搖,更是許多政商名流最愛。店內裝潢復古、最讓人注意的是店內那一組破千萬價值的真空管音響組。整面浮雕牆旁的一整排真空管擴大機閃著藍色的光芒,流溢出輕柔的樂聲,營造出老式優雅的用餐氛圍。店內的餐點更是十分講究,以排餐為主力菜色,身為碩果僅存的第一代台式牛排館,亞里士的牛排更是店內招牌,運用獨特的醃製手法征服饕客的嘴。不特別講究熟度,牛肉在煎烤前,需先在老闆花十五天製成的獨家醬汁中,浸泡三分鐘增添風味,再下鐵板香煎、炭烙,入口軟嫩多汁。在這裡用餐從視覺、聽覺到味覺都是一派復古情懷,別具一番風味。
亞里士西餐廳 ☗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一段27號B1 ☎(02)2561-5730
創意如積水般聚集 朋丁
這裡是三條通,曾經是日人的住宅區,從中山北路拐進這條街區,看似安靜的巷弄,往裡頭走卻發現了一絲不一樣的氣息,一塊形狀簡單的霓虹牌子與一目瞭然的大片玻璃,清爽明亮的氛圍並列著一排排獨立刊物,踏入朋丁這間店宛如走進一本雜誌世界,豐富了你的視野。一樓是咖啡與獨立紙本雜誌、二三樓能做展覽或其他彈性運用。創辦人陳依秋來自台中,與Kenyon Yeh 還有一位日本朋友一起規劃朋丁。熱愛紙本雜誌的陳依秋,大學畢業後隻身到倫敦進修出版碩士與攝影,回到台灣更與朋友一起編撰《Not Today》這本獨立刊物,當過編輯跑過採訪,喜歡在接觸人群下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型態。漸漸地,她對空間開始有了想法,從去年找到這棟老房子到著手改造,他們坦承沒有實體空間經驗,經營店面真的是一門「重要技能」!「朋丁」聽起來可愛卻也有些微妙,雖拆解不出什麼意思,但用英文就能看出端倪。Pond是水塘+ing變成了聚集,因為當時在看房子時,颱風的積水讓他們萌生了靈感。每次的活動就讓朋丁再度聚集了新的創意。我啜著一口新鮮薄荷茶,才發現茶裡頭是來自店門口栽種的薄荷葉子。此外,咖啡豆也是獨家調配,烘焙的程度大概介於中焙與中深後焙之間,濃厚的咖啡味,若加入奶泡變成拿鐵則是絕然不同的風味。曾經路過的人不知道這裡在做什麼,而現在的大家會特地過來什至固定造訪來看看最近這世界又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朋丁☗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一段53巷6號 ☎(02)2537-7281
喝一杯灑進陽光的咖啡 光一敘集
低調至極的招牌,如果沒有別人的介紹,完全得要靠夠靈敏的體質才知道原來這裡有咖啡店,抬頭一看中山光一(一店)與光一敘集(二店)就藏身在中山站的鬧區裡,走上二樓,透過陽光灑進的空間,一樣有著老屋的氛圍。你可以點一杯咖啡坐在窗邊,一邊看著街道上熙來攘往的人群,一邊沐浴著蓊鬱樹影。原本製作美式餐點的老闆在兩年前開始經營中山光一,而光一敘集則是在今年三月開幕的「續集」。最喜歡的莫過於頂樓上的空中庭園,寬敞而明亮的空間還能俯瞰中山區一代的綠蔭,多麼愜意。
光一敘集 ☗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20巷2-2號 ☎(02)2531-0877
六條通裡的無限場域 濕地Venew
七○年代一場The Factory,Andy Warhol就這樣召集了藝術家與政商名流每天都在工廠開趴,從場地開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可能是一樁點子的激發也有可能只是什麼都沒有。娓娓道出這些故事的小光(林弘全)是FlyingV的創辦人也是現在濕地Venue的總經理,從創辦募資平台開始,他就有了實行空間的念頭,「因為在募資成功的最後,電影要放、東西要賣,就是想有一個空間能夠展現大家的夢想。」
而濕地正是一個這樣的地方,有著各式各樣的角色串出前所未有的生態圈。從地下一樓到五樓每層樓都有不一樣的作用。一樓的T-Park更是另一個朋友歷年來私藏的玩具,在這裡會有不定期的Open Jam與活動,日治時期的六條通從國民黨接手時,變成了燈紅酒綠的的風化區,現在則漾著居酒屋與深夜食堂的街情。從今年初開始,六條通也因為濕地而漸漸地蔓延出不一樣的脈動。
濕地Venew ☗ 台北市中山區林森北路107巷10號 ☎(02)2542-9692
隱身在街角的日式髮廊 中山十八
因為去年的蘇迪勒颱風,吹倒了一顆榕樹,殘破斷垣裡,讓原本在對面髮廊的髮型師蔓嫚發現了這棟日本老房子,從小住日本房子長大的她,看見這棟房子就像回家一樣,特別有感情。於是與夥伴Kelvin召集了朋友一起在這棟老屋合作,歷經一番修復與重建終於在今年三月開幕,古色古香的風情融入各式不同的精神,每個角落都把老屋的靈魂發揮的淋漓盡致,讓走在中山區的人們多了一個可以喘息的懷舊祕境。
中山十八 ☗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 26巷18號
撰文︱何祐寧、沈佳慧
攝影︱沈佳慧、何祐寧、jujuphoto、Hannah S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