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不是台南人 ▊ 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 ── 廖志峰的台南小旅行

到過台南幾次,都是工作的因素,每次都來去匆匆,我有時想,我真的到過台南了嗎?那我的印象是甚麼?沒有特殊的印象,就是平原、道路和房子,看過一次安平的海。
最近,一位住在台南的朋友邀我一訪,我決定趁這次的南下,從台南車站開始,好好地看一下我從沒感受過的台南中西區。
活到五十歲,這輩子第一次在台南火車站下車,步出了車站,心情有點異樣。我仔細地注視著這棟白色典雅的老建築,相對於台南的歷史身世,實在是低調。建築物同時也標誌著一座城市的時光刻痕,無法造假。
我沿著中山路慢慢走,走在騎樓裡,在鋼造大樓的間隙中,仍有些日式木造舊建築,改成了餐館,維持舊日的外觀和主體,的確是我想像的台南。路過一間廟宇,我被廟前寧靜的廟埕吸引,走進一探,居然是享譽全台的開隆宮,這座建造於清雍正十年的宮廟,主要奉祀七星娘娘,以做十六歲習俗聞名。我突然想起了兒時才有的七夕記憶。
我的台南之旅其實很隨興,除了見朋友,想要看看從未到過的草祭二手書店,其他,並沒有特定目的,走到哪裡,就停下來,開隆宮就是其中之一。
我沿著中山路慢慢走,看到一家麵館,就進去吃了碗意麵,又一次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過去以為的麵條應該是寬寬扁扁的、帶著彈性,但入口卻是細圓的麵條,是我的記憶有誤嗎?鄰座的食客,也點了意麵,不過他把肉燥和豆芽菜都剔除了,不知,那吃起來是什滋味?
離開麵館,我繼續漫步,經過圓環、國家文學館、充滿綠蔭的孔廟,最後來到了草祭二手書店。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不管對一座熟悉或陌生的城市,我的連結點都只有書店,書店很容易就讓我卸下防心或緊繃的神經,推開草祭書店的門,我終於親眼見到那照片上熟悉的天井天光,讓書店有著一種不同尋常的光亮。
離開的時候
離去的早上,我又在街上亂走,我的地圖是用手機拍下車站前的街道標示圖,一邊拿著手機對照,一邊信步而走,走到公園路和民權路的交會口時,我先被連棟的木造房舍吸引,然後才注意到有個老婦人在街角已經一陣子了,他幾乎是坐在地上,雙眼無神,年紀大約八十上下吧,地上擺了一堆一堆漂亮的蒜頭。
可惜我從不做菜,所以沒有問他價錢。下午的時候,我又從公園路上經過,他還坐在那裡,好像沒賣出半包,坐上火車離開台南時,我才想到,其實應該買一包的,心裡有些懊惱。
我之所以會特別注意到他,是我覺得很奇怪,怎麼有人用菜籃在賣著包子?果真是老花眼,走近看才知道是在賣蒜頭。不知他是長期在這個街角販賣,還是只偶一為之?
我在火車站內等著區間車往沙崙車站時,站內的清潔人員走過我身前,撿起了一個空寶特瓶,問是不是我丟的?我趕緊說不是。他喃喃自語地說.寶特瓶的價格不好.現在都沒人要撿去賣了。我忍不住問價格不好是指多少?他說現在一斤一元,以前是十元。
今天路上,巧遇一位朋友,閒聊一陣,因此錯過了預訂的高鐵班次,只好坐自由座回台北,心下忐忑,果然到了嘉義站,上來一位七十多歲的阿北,人很多,他就靠在我座位旁,把背包放上行李架時,背包裡的水瓶掉下來,正巧落在我身上,我無法再裝睡了,只好對阿北說:阿北你要坐去叨位?咱輪流坐好了。我這一天大概得到天啟,充滿愛心。
卸除了白領上班族的身分,今次的我,只是旅人。
廖志峰
允晨文化發行人,出生地台北市,居住地基隆市。曾任廣告公司文案、國會助理、編輯,現供職於出版社。喜歡旅遊、看電影、漫步和攝影。曾於《文訊》撰寫專欄「書時間」,文章、隨筆散見報章雜誌。
撰文、圖片提供︱廖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