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夜間風格生活教父 ── 蘇誠修

過往媒體多半給蘇誠修冠上「夜店教父」的頭銜, 但對我來說,他其實是形塑台北這幾十年來的生活風格推手。如果沒有他,很難想像台北的面貌會是多麼的蒼白和無聊!
五六年級的台北人,對蘇誠修不會陌生。從Roxy、台北故宮KK、現代啟示錄、上海茶館到In House等,做為一個商業空間設計師,甚至自己當了經營者,「夜店教父」、「台北夜市長」之名就掛在他身上,二○○五年跨界旅館設計及經營,甚至帶起風格旅館 In House Hotel 的炫風至今。十幾年前還不是台北人的我,對in House印象深刻,然而十幾年後,讓我更深刻的是蘇誠修的正面態度。
台北夜市長
學生時代念的是土木,後來做室內設計,因為與凌威合作設計Roxy一炮而紅,他笑著說,凌威引他進夜店商業空間設計的鬼門關,之後就掉進這條不歸路。而也是和凌威合作開始,對他後來產生很大影響,從此抓到台灣的群體是有個潮流在的,有共同喜好,而且跟西洋的流行息息相關。「台灣設計在商空(商業空間)來講,比如玩樂方面還是美式文化強勢主導,因為精神上標榜快樂。」
對於美感,大家都愛美,只是有沒有那種心情跟心境去追求與享受它。他慶幸自己是設計師,一直在做這樣的事情,浸淫在裡面,所以覺得很幸福。但是有一點,商空美感的存在不能是一個主觀的角度,因為設計是服務業,不像畫家梵谷畫一幅「星空下的咖啡」那樣,商空要做一間咖啡館,是要讓人進來跟人共鳴。
器以用為功
蘇誠修認為商業空間設計裡面最重要的是場所的精神,任何好的設計只是一個平台,而最後的成敗決定在使用者,例如中國人來到台灣覺得很多房子破破爛爛的,我們自己每天看不覺得,的確是舊了、是很髒的,但走進去有情感。也因為如此,在設計上,蘇誠修跟隨的是自己的經營,「永遠不要離開你的客人,要跟他們思想同步,價值要有才抓得到點,帶有炫耀性、自認懂得多的設計師通通會失敗。」
緊跟著客人的腳步,十五年後現在的In House已做了大幅度的轉變。蘇誠修談到,十五年前可以很簡約,因為是台灣這一代衝勁比較強的時候,背景要比較乾淨,加上當時台北市容雜亂,他就以乾乾淨淨的白色、灰色凸顯自己的不同,而現在大家生活過得比較好,背景情感就要比較強,「商空設計是要貼著群眾情感去走,需要包覆得比較厚,一摸就有溫度。」
談到台灣設計,他認為從未來的角度看現在,是台灣設計能力最強的時候,這和大學錄取率幾乎百分百相關,且現在不僅大學隨便你讀,還能出國念書或是打工,年輕人選擇多,去中國也沒問題,「機會太大了,是以前多少倍的寬。」
從審美與品味的角度來看台灣,蘇誠修覺得在審美跟設計上的對立性不大,由於教育和家庭對小孩的重視,「新的這群社會人士非常強,遠遠超過我們那個年代,我們那個年代什麼時候開早餐店會請設計師來設計,這是專業分工非常好的一件事情。」
首要條件為做好自己
蘇誠修說,我們每個人把自己都做好,那個價值自然會到,就像畫家是每天畫好畫,後來自然就會紅,又例如阿妹從八歲就開始唱歌,一直唱到二十四歲出道,等到市場來接觸你的時候,他去做你的生意,而不是我去做他的生意。
「結果是相對論,不是很絕對的事情。什麼是好?所有人都為了數字拼到最後,結果說健康最重要。為何要到最後一分鐘才醒悟?因為以前爆肝現在四十歲就走了,是對還是錯?所以我覺得,把自己的價值一直做好,比什麼都要好,商機自然就會來。」
這麼正面的態度,蘇誠修說他這一、二十年來都是這樣,可能受他母親影響,他母親比他還要正面,他是自己聽人家告訴他才知道自己很正面。他以受傷為例:被割傷的時候,其實發生的一剎那,最壞的事情就發生了,後面可以想很多方法來因應,而不是一直那麼沮喪,未來更好或更不好都是自己決定。
所以蘇誠修有一套向光理論,「任何黑暗的時候一定要找有光的窗戶在哪裡。」他不喜歡在黑暗裡摸索,黑暗裡他就不摸索,等到有光來,飛蛾撲火燒死算了沒關係。他不贊成所謂黑暗中摸索的論調,他認為不會有完全的黑暗,人生處處有亮點。
撰文│葉小慧
攝影│吳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