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陽孜:行墨 50載精采創作風格呈現

知名書藝家董陽孜個展「董陽孜:行墨」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盛大開幕,呈現董陽孜自1960年代起至今的創作,並依時序介紹其書藝創作的不同時期演變。
「董陽孜:行墨」全展以時序為主軸,呈現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同時呈現了「現代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選樣,展出多達94組件作品,最長橫寬作品為1993年作《九歌》,橫寬逾14公尺,1998年由北美館典藏入庫,經歷20年首度公開呈現,非常難得。
展覽空間含括北美館一樓展場及二樓部分展間,為董陽孜首次大規模階段性回顧展覽。展出亮點除了董陽孜極具代表性大尺幅書寫作品,更首度在台展出董陽孜早年留美時期的油畫創作,呈現藝術家創作發展歷程及各階段的風格突破。
董陽孜1942年出生上海,10歲來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畢業,求學期間曾先後向張穀年、丁念先、臺靜農、張隆延與傅申等書畫家請益。畢業後赴美國深造藝術創作,就讀麻州大學藝術系,主修油畫、副修陶藝。1970年畢業後在於紐約從事平面設計工作,旅美期間曾獲全美創作設計展封面設計獎,同時在台美各地區參與書畫展覽。1977年返台定居後正式投入書藝創作。
60~70年代,董陽孜的書藝創作從臨寫古代碑帖入手,偏重顏真卿楷書和魏碑,後導入蘇軾與黃庭堅的行草筆韻,創作中溶入西方視覺藝術構圖,書寫呈現融合現代藝術與傳統書法的美學。筆力雄渾、奔放,書寫的字形結構佈局等自成一格,以獨特的書寫與詮釋,開創「文字藝術」的新風貌。
自70年代起,董陽孜對筆墨書寫創作開始實驗探索,運用傳統筆墨媒材、當代藝術構成,合併行、草等「書體」多元創作,展開一連串的多樣化實驗,直至90年代發展出行草並用,樹立起帶有書畫合一意趣的獨特風格。2002~2018年大約15年間,董陽孜奠基既成創作風格挑戰大尺幅創作,展覽中15件大開大闔的巨幅書寫,挑戰觀眾對書法作品的觀展體驗。
近年董陽孜多次與時尚、設計、戲劇、流行文化跨界合作,使書法藝術與時代脈動緊密扣合。董陽孜強調自己不是書法家,只是以書寫作為藝術創作媒材,以書法美學傳承文化,希望讓文字藝術不只保有傳統,更具有當代性,讓大家重新熟悉文化中的文字藝術。
「我需要共同的朋友知道我們的文字藝術可以怎麼發展,不要侷限,傳統有需要,當代更重要,所以我在做我的文字藝術,是以一個當代藝術家自居。」董陽孜表示,希望能讓網路時代的人也有機會提筆寫字,注重書法的重要性。「台灣人不要忘記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
「巨大書寫對於藝術家的創作與觀眾觀賞,都產生與傳統書法截然不同的挑戰。藝術家的書寫由書案式創作,轉為環境裡的空間運動,作品的大面積對觀眾形成環境式觀賞,改變了傳統上作品與觀眾的關係。」策展人張芳薇特別提醒,欣賞大幅作品一定要親臨現場、才能感受畫冊印刷與螢幕影像無法傳遞的震撼與感動。
北美館館長林平強調,「董陽孜是極具代表性的書藝家,欣賞董陽孜作品的過程,會感覺有如音樂旋律般的抑揚頓挫、輕重和鳴、峰迴路轉、豪氣萬千。本次策展整理董陽孜的創作歷程,是為現代書法與多元文化在台發展的多重梳理,北美館試圖從當代藝術角度,讓外界更了解董陽孜如何成為一位書藝家的歷程。」
董陽孜亦致力生活書寫,參與市民社會,如臺北車站大廳題字、雲門舞集與金石堂書店的識別字體、桃園機場海關「出境」及「入境」字樣、白先勇小說「孽子」、「臺北人」書封題字等,都已深入大家的生活記憶,是促使墨藝書寫走入生活閱讀的最佳代言人。
照片:北美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