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它的作用:我的黑夜比白天多──瓦豆製作燈光設計師 江佶洋

在都市追逐的我們,特別需要認識這麼一個人,他看見光亮,也看見陰影,他笑著說太陽光是最偉大的燈光師,然後在黑夜中,默默站在台北的過去與現在,為他人打上一道理解的光。
台北的夜晚令人目眩神迷,街道上的車燈、路燈、霓虹燈、廣告燈箱,大家在比亮,每個人都想要別人看到自己,燈光設計師江佶洋卻走個「節能省碳」的路線,有的作品甚至可以稱得上是昏暗,卻更能聚焦,靜下來看見生命的層次。

一上樓馬上看到阿公照片和醫療器具,空間中連桌椅、櫥櫃也保存良好。
「你是台北人嗎?」「我是大稻埕人。」江佶洋從小在大稻埕長大,外公的齒科診所設立在延平北路,以前仕紳、酒樓小姐往來頻仍,街上林立巴洛克式建築、三進「深宅大院」,對他而言都是理所當然,美感因而養成。後來都市計劃重心東移,高樓大廈成為進步的象徵,西區彷彿在一夕之間蕭條,「原來我以為一輩子不變的事,正在快速的消失。」
他一直住在大稻埕,可是他說他想「回來」做點什麼,二○一四年,他重新整理外公的診所,成為瓦豆製作的新工作室。走上狹長的樓梯,進入空間的第一眼,一盞溫柔的光照射下來,看見照片中外公俊俏的臉龐、櫥櫃中整齊的醫療器具,小心翼翼打開木頭櫥櫃,散發藥膏的香味,都是外公曾經存在的痕跡,「我想要感念外公對一整個大家族的付出。」
空間的光,是為了裡面的人
江佶洋感念的人還有很多,例如雲門的張贊桃,例如巴黎某位左派藝術家。一個讓他體會到了舞台燈光設計的美麗與哀愁,一個讓他開始思考燈光設計師的意義。他思考自己可以用燈光做些什麼,舞台燈光設計很美,但是在美術館、國家戲劇院,廟堂之上可能八百個人看見了,然後呢?
對外公的感念、光環境計劃大約都在這時候萌芽,他決定用光說故事,跟整個社會做對話。空間中的光貼近生活,能跟人產生有機的互動,從屏東東門、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消防局、十連棟、騎樓、迪化街155號,這不是劇院的黑盒子,要知道陽光怎麼進來怎麼出去、裡面的人怎麼使用這個空間,中藥行還是南北貨、餐廳還是店鋪,就算是同一類型的空間,每個人想說的不會 一樣,他現在更懂得傾聽。
大稻埕有很多人,早期街區保存的前輩、父執輩的生意人、校友會、新的街區協會、新創的事業體,說穿了,這裡就是個生意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可能為了理念、可能為了利益,或者有時候利益就是理念,「街坊鄰居經常討論社區的發展,有一天有個傳統產業的老闆,他就待著不說話,後來我跑去問他他的想法,他說他只是想『看誰會留到最後,』我想到以前人的氣度,有遠見的人不是只考慮當下。」
江佶洋說,大稻埕應該廣納百川,我們不能抵擋時代的潮流,但是我們可以踏實地做好自己,看能不能留到最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佶洋
瓦豆製作有限公司創意總監、跨領域燈光藝術家,作品發表於表演、視覺藝術、公共藝術,建築與室內照明規畫設計等多領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劉盈孜
攝影:jujuphot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