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餐桌|桃園篇 ▌連周瑜都自嘆弗如 ── 桃園市長鄭文燦

「桃園目前電纜地下化普及率42.5%,未來希望能再增加700公里,讓天空的蜘蛛網收縮起來。」「人行道目前全長171萬平方公尺,其中有45萬平方公尺需要更新、增做。」這些看似冰冷的數字,全都是現任市長鄭文燦為了讓桃園市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真正落實安居樂業在桃園,而打造的都市計畫。
路平、污水下水道,看不見的努力
「我上任後馬上申請主辦猴年燈會,那其實不是前任留下來然後我去執行的。」鄭文燦曾被總統蔡英文比為三國時代文武皆備的周瑜,執行力恐怕連周瑜都自嘆弗如。2016年桃園主辦台灣燈會,科技、文化雙全,確實樹立了高標準,「其它縣市很難超越。」見微知著,鄭文燦治理的桃園,其實一如他辦燈會展現的旺盛企圖心,逐漸脫胎換骨,成為可安居樂業的國門之都,不再只是那個不起眼的國際機場半途之城。

桃園市長 鄭文燦。桃園市八德區小大湳人,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學士、電機學系(轉系),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畢業。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行政院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桃園縣議員、民進黨立委邱垂貞辦公室主任和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
桃園過去的定位,造就桃園成為全台第一大工業科技之都,台灣五百大製造業有超過三分之一在桃園設廠,年產值近三兆元。這些優勢也帶來了不少「環境負債」,鄭文燦過去3年多積極改善環境汙染,目前已完成200公頃的換土客土,土壤污染改善速度全台最快;整治河川汙染則推動「流放減半、標準加嚴、總量管制」三大政策,積極讓水質變好。
城市是給人生活的,基礎建設完成後,
還要更多的文化、生態、運動與教育活動。
一座進步的城市必有完善基礎建設,鄭文燦深知桃園的痛點,汙水下水道用戶接管普及率過去只有6%,「現在已提升到13.7%,預計八年達60%目標。」既是工業之都,道路重度使用的結果,路平計畫也成為施政重點之一,3年完成130條道路,總長超過300公里;還有發展中的捷運系統等,一步步讓桃園城市升級。
族群與空間,讓城市更好生活
「城市是給人生活的,基礎建設完成後,還要更多的文化、生態、運動與教育活動。」鄭文燦舉例,目前已規劃四十幾座休閒設施,包括市立圖書總館、市立美術館、橫山書法藝術館、中路美術館、兒童美術館、眷村鐵三角、城市故事館等。對於這些新建的場館,提供設計師更多空間與資源來呈現想法,形塑桃園城市美學,鄭文燦說,「即使是小小的活動中心,都跟以前不一樣。」
「桃園是族群的櫥窗。」他解釋,桃園擁有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族群生態:閩南、客家、眷村、原住民、新住民,都有相當的比例,其中客家人口達86萬人,有「客家第一庄」美名,因此唯一的客家漁港永安漁港,就設置了海祭廣場、客家漁市場廣場,預計將於永安漁港北側新設海螺地景公園,他補充,「這個構想源自於客家漁民出海會吹海螺。」很多人誤以為油桐花是客家文化象徵,「對海洋客家來講,具生命力的黃槿更是最具代表性的花,這些元素都會加入。」
桃園市幅員遼闊,每一區的風情各異,像是新屋區仍具備濃濃的鄉情風格,是都市人就近踏青、親近地方文化的好所在。八德區埤塘生態公園、觀音區廣福社區、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國庫埤、竹霄社區等,都可深度體驗桃園多元文化的魅力。
撰文:王景新
攝影:鍾雨哲、萬岳乘
延伸閱讀:▌革命餐桌|桃園篇 ▌關於桃園,美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