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華麗變身 ─ 台南市美術館
有人說,「一個城市有摩天輪,會增加居民的幸福感。」我覺得,一個城市一定要有美術館,不僅能象徵都市優雅的文藝氣息,也能提升居民的心靈豐盛感。
2018年12月下旬,我來到10月甫對外迎賓的台南美術館一館。第一眼看見這棟於1931年日治時代所蓋的台南警察署,大量使用黃褐色「十三溝面磚」的外牆映入眼簾,這種設計獨步於當時的建材,建築物的樑柱都呈八角型,在台灣除了城隍廟之外,更是鮮少使用這種設計。

過去曾為台南警察署,如今已改造為台南市美術館一館。
歷經一甲子的等待
台南市打算規劃成立一座市立美術館已經討論超過一甲子,但具體落實則是在2011年縣市合併為直轄市後。一開始的選址便一波三折,最早曾考慮過同是日治時代所建,舊時的台南地方法院,但因台南地方法院保留其地發展為司法博物館,只好另外選址,最終選定目前的舊警察署為美術館一館。
同時規劃友愛街和和忠義路轉角的原公11號停車場為美術館二館。二館原址也曾留下許多歷史痕跡,從日治時代的宜秋山館、台南神社,光復後的忠烈祠、台南室內體育館,至列入二館前是雕塑公園及公11號地下停車場,於1月27日將正式落成開放。
台南美術館一館則在去年10月中旬已開放參觀及試營運,免費對外開放直到今年3月。目前展出主題為「相挺」的美術及攝影作品典藏捐贈展。新館長潘襎提到,由於台南在台灣近代史上的獨特歷史定位,因此期許美術館除了以在地美術扎根之外,也能廣納全台美術界的佳作,以期建構出一部足以代表台灣近代、當代、現代美術史縮影的標誌性美術館。
走近庶民的美術館
「台南美術館將會是一個屬於全體市民與觀光客的庶民美術館,而非只走金字塔高端精緻化、學術化路線。」館長潘襎說。他希望讓美術館貼近一般民眾的生活,像是台南中西區擁有很多特色小吃,觀光客能在品嘗美食後,順道到美術館走逛,或在二館即將開幕的餐廳用餐,把這裡視為休憩的地方散步的陶冶空間。
美術是一種「環境教育」,館長潘襎如此分享。所以,南美館不論是一館或是二館的建築物,並不像多數美術館及博物館,各個展廳緊密聯結的設計,而是與大自然的環境巧妙地整合。
另一個有趣的巧合是,一館在日治時代是由日本建築師梅擇捨次郎(即林百貨建築師)設計;二館這個極具現代化視覺感的建築,同樣是出自日本建築師之手 ─ 2014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坂茂。
南美一館中庭,有一棵地標大榕樹,有些外國觀光客來到台南美術館參觀後,紛紛表示大樹也是最美好的館藏之一。開放空間吸引不少畫家在此素描寫生,也因為這個略呈A字型的中庭,所以建築物本體幾乎是環360度採光,展覽室也會很自然地可以連接到戶外空間。二館的設計也與大自然空間巧妙連動,展覽廳室連結到戶外空間,讓參觀的動線不再單一。
室內、戶外的巧妙結合,也是台南市立美術館的創新設計,不僅限於作品,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塊四季更迭的畫布。兩個建築外觀一新一舊,卻有著微妙的關聯,印證了美學穿越時空的亙古雋永。
光影點綴鎮館之寶
志工老師導覽的時候特別介紹兩幅鎮館作品:第一幅畫作是一樓由顏水龍老師的作品,在1972年完成的名為「熱帶植物」大型馬賽克拼貼畫,由日籍收藏家小林平一先生於三年前贈予南美館。另一幅作品是蘇世雄老師的陶瓷雕釉「絢麗南國 彩虹夢幻」,是創作者親自選定的展出地點和展出方式。每一片雕釉的彩繪皆不相同,在二樓展出時隨著一天之中的光影移動,美術館窗框線條折射投影在畫作上的紋路都不相同,也成為這幅作品最大特色。

顏水「熱帶植物」
自2011年台南美術館籌備小組成立至今,市政府每年都編列1800萬元預算,至今館藏大約有兩千多件作品,多數都來自藝術家及收藏家所捐贈,館藏作品數量比起其他美術館絲毫不遜色。至於往後要如何增加館藏作品呢?館長提到,需要增加藝術家們的「捐贈意識」,除此之外,台南美術館擁有台灣技術最頂尖的藝術品修復中心,也能吸引更多的藝術家願意將作品送到這裡。

蘇世雄「絢爛南國虹彩夢幻」
最後館長提到,要讓南美館的理念更普及化的另一個重點,便是官方期刊。因應分眾閱讀的需要,台南美術館嘗試做出差異化,鎖定非美術專業的普羅大眾。「市面上已經有專業的美術雜誌,我們嘗試的是能夠推廣到市民觀光客的大眾化刊物。」他說。一月份即將發行第一期,以生活美學報導的方式,希望能更貼近庶民大眾。
結束採訪走出美術館時已近黃昏,圓月高掛,夜色下的台南美術館在車水馬龍中熠熠生輝。這一棟充滿歷史故事的建築,以嶄新的風貌,為台南古城的都市美學空間注入更多新氣象。
關於台南美術館
台灣首座行政法人和唯一有科學研究、修復畫作的美術館,同時結合多功能劇場、兒童藝術中心、藝術家專室和美術科學研究中心。
地址:
一館: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37號
二館: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262號
撰文、攝影:黃宜玟
照片提供:台南市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