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企業 ▋呂伊庭:企業只會說「共體時艱」

共體時艱是企業變相的壓榨或話術。
信義企業集團董事長周俊吉曾在《遠見》雜誌專訪時說過,台灣人不是反商仇富,反的是為富不仁。難道為富不仁的企業真那麼多嗎? 社民黨呂伊庭說這不完全怪老闆,但勞工的處境真的滿慘的。
資方勞方兩邊不停地在斡旋角力,但在角力的過程中「話語權永遠是資方比較大」,資方或大財團能夠動用的資源、影響力絕對是比勞工多更多的,所以資方比較能夠跟政府談判,讓政府推出有利於企業的優惠條件。
呂伊庭認為,低薪的問題當然不完全是資方的責任,本來就是資方勞方兩邊不停地在斡旋角力,但我們必須要知道一點,在角力的過程中「話語權永遠是資方比較大」,資方或大財團能夠動用的資源、影響力絕對是比勞工多更多的,所以資方比較能夠跟政府談判,讓政府推出有利於企業的優惠條件。
而當政府、政黨或民間團體推出像是調漲基本工資、放七天假等政策時,一些大財團或商會代表出面喊話,威脅要出走。呂伊庭認為這只是一種話術,真正要出走的財團早就出走了,但是這樣的威脅很可能抑制了基本工資調漲,使得整體的薪資水準一直在過低狀態,沒辦法有效帶動薪資集體往上成長。
以責任制之名,行壓榨之實
談到壓榨,台灣企業的確想盡辦法壓低薪資和變向拉長工作時間,這使得台灣的勞動條件很不健康。呂伊庭舉責任制的濫用為例,很多工作都說這是責任制,但其實責任制在勞基法是有明確規定的,像工程師或其他許多工作並不是所謂的責任制,卻當成責任制來處理,這就是一種變相的壓榨。
台灣的景氣不好,開始有了「共體時艱」的說法。呂伊庭認為,公司在運作、營運時,並不一定會採納勞工的意見,但在無法調漲薪資、沒有加班費、有需要勞工時,就有了共體時艱的說法。簡單來說,有些老闆並沒有把員工看成一體。
而光討論勞資關係是不夠的,真正能構築一個健康完善產業環境的是勞、資、政三方,呂伊庭希望政府負起責任,改善勞動市場或勞資雙方的問題。
撰文、攝影:張正璿
社會民主黨青年委員會召集人 呂伊庭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生、社會民主黨青年委員會召集人,大學時期做過打工族的薪資地圖議題調查,從那時起,就相當關心勞工權益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