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風流 落山風 ─ 台灣最南端的藝術季
樸質而帶著粗糙感,在恆春的創作,很難細緻起來。因為風。
很難想像,台灣的最南端有著世界獨一無二的地理現象──落山風,但即便是這樣,它的特殊性並不能變現成觀光資源,相反的,風太大了,人根本站不住,漸漸地,把人也吹跑了。
它的特殊性只是讓人口漸漸流失凋零,許多人離開這裡不再回去,雖然,它明明是很多人的故鄉。
人跑了,怎麼把他們帶回來?讓大家願意留下來,讓外地人願意來這邊看看?
於是屏東縣府找上了知名策展人劉國滄,討論藉由舉辦藝術季吸引人流的可能性。於是劉國滄跟著一群人勘查了十七、八個點,最後地點選在風最強勁的海口港,找了十幾個藝術家,各自創作可以與景共生,與落山風對話的藝術品。

劉國滄背後的作品是游文富的《迎風竹浪》,他駐村足跡行遍歐美及南太平洋,擅長以自然媒材進行空間裝置及地景巨作,透過作品回應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在沙灘上裝置約8萬根竹籤隨著落山風的吹拂,竹籤亦如海浪般的陣陣波動。波動中有竹與竹相互敲打以及風經過竹子間的呼喚聲,融合海聲猶如自然的交響樂。
與風對話的藝術品
歷經一番艱辛的創作過程,這場「落山風藝術季」終於揭幕了,在海口港和龍磐草原共有三十多件的作品,這些作品,是會因為狂風驟雨而赤裸裸在大自然中腐朽的藝術品,通常只有它們自己整晚的叮叮咚咚,那些叮咚酷似寂寞的馬蹄聲,一步步逼近。

梁任宏作品《順風耳的困境》。專長為立體類及綜合媒材,作品曾獲「台北美術獎」首獎。 傳說順風耳能窺聽宇宙萬象,與千里眼搭檔替媽祖執行任務,救苦救難。近代人為的環境變遷,促使人間苦難不斷的擴大,導致救援工作疲於奔命,雖說「救使」是「苦難」的救命仙丹,但,是誰創造了苦難,順風耳詰問了。
在現場時,看著、聽著這些藝術作品,並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用心後,心中油然而生極強烈的感動。

李維睦的作品《走那飛魚》,他是台南人劇團團長,除了投入實驗劇場,同時也擅長舞台設計與鐵工技術,其作品曾受邀參加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作品理念將「風」、「魚」,加上行進中的「腳」,以略帶幽默的方式呈現有趣的畫面。利用落山風來轉動風車產生動力,傳動魚的身體結構,隨風擺動。

王瑞亨的作品《記事本》。他擅長以漂流木、鋼鐵及磚石等複合媒材進行雕塑及駐地創作,曾擔任鋼雕藝術節技術指導。漂流木是山上風雨所產生的物件,木頭紀錄從山上到海邊再回到陸地上的過程,木頭上的圓潤經過很多時間的沖刷,這是時間的紀錄痕跡。 在這件作品放置在海岸邊,讓他書寫風的記錄。

《海口碳航線》。日據時期,木炭堪稱是地區快速累積財富的「烏金」。木炭都以小型的帆船載運至台南換大船,再賣到日本去,也俗稱此地的炭為「海口炭」。 此裝置透過舊船與木炭的結合,希望此歷史文化與價值被更多人記住。
山海陸的食材盛宴
在採訪的當天,主辦單位特別請來台南的覓祕餐飲團隊,以「在地食材大風吹」為名,辦了一場饗宴,現場陳設則由花痴花藝團隊負責。
嘴裡品嚐的各色食材,以強烈疾風為背景音樂,這是人生中多麼難得的特殊體驗。後來我才知道,短短的兩個小時的用餐時間,讓覓祕餐飲團隊花了三個多月時間在恆春各處訪查、試菜、試煮,大家都為了地方創生付出努力,令人非常感動。
簡單介紹一下他們三個月的努力,共21道(驚人吧):日曬海鹽焗海石斑,伊拉比浪香腸夾蛋炭烤土司,以排灣族發音為名的奇拿富,及從奇拿富延伸、加入香菇、秀珍菇、佛手瓜變成「被揍的餅」。
食材計有,來義鄉的醃漬風乾山豬肉,東港的海鮮,內埔的粄條,車城的洋蔥及鹹鴨蛋,海口村的鹽滷豆腐、竹筒日式飯糰、烤山豬洋蔥軟法與佐芒果醬的紅茶鴨胸、勇士飛魚狩獵飯、東港櫻花蝦香料飯、部落芋頭乾燉豬小排、日曬風乾蕃茄起司串⋯⋯有些組合根本超出想像。
如果這能變成常態性料理,或是讓在地小農每週末辦一次桌,以台灣人這麼愛吃的個性,一定會愛上這包含了山風海土各色元素和滋味的料理。
林強的電音吹古調
餐敘後,主辦單位特別邀請林強、許志遠以及來自新加坡電子音樂製作人STINGRAYS,以搜集到的恆春古調加上電音旋律,為所有恆春人帶來一場新與舊的融合與衝擊,是一次非常棒的嘗試。有時候,音樂聲蓋不過呼呼狂嘯的落山風,風聲竟然也變成當晚音樂的一份子。
地理風流| 落山風藝術季
計畫日期|2018年10月26日(五)—2019年03月03日(日)
地 點|車城鄉海口港、恆春鎮龍磐公園
網 址|https://www.lsfaf.com/about
主辦單位 | 屏東縣政府
承辦單位 | 屏東縣政府觀光傳播處
執行單位 | 打開聯合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協辦單位 | 車城鄉公所、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撰文:詹樹樹
攝影:詹樹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