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評鑑:不管是日常記錄或影音創作,效能強悍的Sony Alpha ZV-E10是近乎完美的解決方案,你絕對要考慮入手
每次Sony只要推出新機發佈訊息,立刻引發網路上龐大的討論聲量。近年來影音部落格的遍地開花,我想,Sony是重要的推手之一,藉由器材的不斷提昇,能讓大家更輕鬆的入門;科技讓有想像力和創意的人能嘗試各種挑戰,也讓我們這些閱聽人大開眼界。
Sony於去年2020年五月發表了全新概念數位相機 ZV-1後,便被喻為Vlog神機,10月順勢發佈了應該是針對女性消費者喜好的 ZV-1晨曦白。時隔一年,於今年九月又推出了升級版,全名是Alpha ZV-E10。


這次的升級,不知道該說它是ZV-1的大變革,還是屬於α6000系列的影音化?畢竟ZV-E10的機身上燙印了一個清楚明白的α。但我覺得毋寧說這是一枚徽章,象徵它雖然身屬ZV系列,但有著α的強大效能。
這篇測試文,會先從ZV-E10的外觀談起,再依次聊到測試時我感受到的優點和少部分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果你有什麼想法,歡迎一起討論。


先從外觀說起吧
上一代的ZV-1的鏡頭掛著蔡司藍標,採用ZEISS Vario-Sonnar T* ,等效焦距為24-70 mm。ZV-E10則配備了16-50mm但等效焦距為24-75的電動變焦鏡頭,也可選擇購買單機身。
論外型的話,ZV-E10更近似α6000系列,除了體型升級,更大的握把和包覆性更佳的蒙皮及其他細節,讓ZV-E10跳脫消費機的外觀,邁入專業相機的領域。當然,體積大,也意味著更重了。
單手手持藍牙握把和ZV-E10一段時間,對女生來說,其實有點吃力(可能該上健身房重訓了),不過藍牙握把可以變形成腳架,累了就放著,這也算Sony考量周到的地方。



重量比較圖(皆含電池及記憶卡)
機型 | 重量 |
ZV-1 | 約294公克 |
ZV-E10(不含鏡頭) | 約343公克 |
A6400(不含鏡頭) | 約403公克 |
A7c(不含鏡頭) | 約509公克 |
關於ZV-E10的內涵1:保留ZV-1固有優點
先來提幾個原本ZV-1就擁有的優點!
●側翻式多角度螢幕
雖然ZV-1就已經擁有側翻式多角度LCD螢幕,但這是Sony的APS-C相機裡的第一台,所以仍值得一提。側翻式多角度螢幕對於自拍來說極為方便,因為如果用α6系列傳統的上翻螢幕,不僅自拍不便,加上麥克風後更完全擋住螢幕的視線,是一種有點反人類的設計。
但仍然有一群為數不少的人,更喜歡α6000和α73的上翻螢幕,因為可上翻180度的螢幕從低角度取景仰拍實在很方便,所以這部份就只能看個人取捨了。



●可快速切換S&Q模式
相機上方有獨立按鍵可以快速切換拍照、攝影及S&Q模式,要注意的是,如果要調整快動作或慢動作,還是得進S&Q的菜單裡選擇。
慢動作模式可拍出特別的氛圍,且因幀率高,可降低畫面的抖動感,所以是廣受歡迎的拍攝模式。
●產品展示模式
這個功能好用到哭!ZV-E10會很聰明的先人臉對焦,但只要有物品在人臉之前,就會迅速對焦到該物品上。待物品離開畫面後,又迅速對焦回人臉。
只是還是要注意一點,Sony 16-50鏡頭在官網上標示的最近對焦距離是25-30公分,所以物品距離鏡頭太近有可能對不到焦,不過經我實測,只要距離鏡頭超過20公分都還算安全。


●一鍵景深
這也是沿用ZV-1的功能,但16-50的光圈不算大,所以可能不會有太明顯的淺景深。如果自備大光圈鏡頭倒是可以試試看,應該更能表現出淺景深的效果。
關於ZV-E10的內涵2:嶄新的嘗試
●感光元件的進化
改採APS-C感光元件,從2000萬畫素提昇為2420萬畫素,讓它正式成為一台入門的無反相機,搭配16-50鏡頭組的建議售價為19,980元,與α6000相同鏡頭組合的定價一樣,所以勢必打到它的市場。
不過a6000已經是2014年就上市的長青機種,也差不多是時候將光環讓給新一代了。
●可使用E環鏡頭
這點令人激賞!如果本身就是SONY E接環相機使用者,想要做點生活記錄、或Youtuber初入門,那ZV-E10是最少成本的最佳選擇(當然也可以考慮直上α7S系列^_^)。
像我已經擁有兩顆SONY鏡頭和兩顆Tamron副廠鏡了,配上ZV-E10,和我原本的Sony相機,就可以達成更多攝影上的變化和嘗試。更何況還有Sony本身的六十幾顆鏡頭,及龐大的副廠鏡頭可使用。



●較為人性化的按鍵配置
這次的ZV-E10的按鍵有重新排列整理過,將許多可能常用的按鍵直接配置在相機上,一鍵就能取用。以前常常覺得Sony雖然有黑科技,但似乎不太理會和照顧使用者的順手性(想想Sony那密密麻麻的Menu),這次總算看到改進了。
譬如斗大的錄影鍵、C1預設為控制淺景深的按鍵、移位的Menu鍵,以及相機的開關鍵也改成較不會誤觸的滑動鍵。
總之這次經過調整後的功能按鍵,能讓我們更輕鬆的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達成大部分的操控,相較以往的按鍵配置,是小小的進步。但同時也新增一個小缺點,我們留待後面再說。



●電池續航的提升及新增TYPE-C插孔
電池從原本的迷你小電池NP-BX1升級為跟α6000系列相同的NP-FW50,雖然比較大顆,但電量提昇將近一倍,還可跟α6000系列共用。
雖然出門還是得帶備用電池,但至少攜帶數量少些。加上這次多了TYPE-C插孔,充電速度將比以往更有效率,以行動電源充電也能夠更加快速。


●新增監聽耳機孔!
這個功能值得幫它加上驚嘆號!對我來說,新增耳機監聽孔比其他功能都還重要,之前已經有好幾次經驗,是錄影完在電腦上回放時才發現聲音有狀況,沒有辦法在當下立即發現問題,實在是很嚴重的事情。
目前α6000系列中也只有α6600配有監聽耳機孔,如今Sony終於在ZV-E10下放這個功能,也充分展現Sony要打入並擴大佔有影音市場的決心和作為。

其他族繁不及備載的優點?
其他還有一些值得一提的優點,譬如可調整的三級美膚功能,測試時我常常被自己嚇到,「天啊我的皮膚有那麼好?」介意螢幕上膚質表現的人一定愛死這個功能。
三組指向性麥克風,再搭上索尼附上的防風罩,收音效果還不錯。我也喜歡附贈的毛毛防風罩,覺得它很可愛,這算是優點嗎?
美中不足的小缺憾
缺點沒有優點多,所以我併在一起說。
首先是沒有電子觀景窗。不過要相機輕巧又要什麼功能都有,好像太過分了。如果你是錄影專門戶,可以考慮外接螢幕,要多大有多大。
沒有拍攝模式轉盤。這對於習慣α系列的使用者來說,簡直像砍掉一條臂膀一樣嚴重。一時間也不知道該去哪裡調整,畢竟我是走進Sony Menu森林就迷路的人。所以這也是Sony把一些重要的功能直接做在機身上,讓人一鍵取用的原因吧。
另一個缺點是錄影時如果使用16-50電動變焦鏡頭變化焦距,變焦的噠噠聲會被錄進影片中,雖然聲音不大,也可以靠後製修掉,但畢竟時間就是金錢。這次沒有測試其他手動變焦鏡頭的狀況,也許下次有機會再來試試看。
▲Sony Alpha ZV-E10 ▲Sony Alpha ZV-E10

結論:
不管是用於一般生活記錄用途,或是影音部落客的工作器材,都很適合使用這台Sony Alpha ZV-E10,它的拍照、錄影功能以及快速鍵的設計,絕對讓你省心省事。
對於初階及進階的影像工作者,如果你本身就使用Sony α系列,那ZV-E10不但可以當成備機,也有支援主力的能力。
Alpha ZV-E10規格
感光元件 | APS-C ExmorTM CMOS 感光元件 |
有效像素 | 2,420萬畫素 |
相片拍攝格式 | JPEG(相容於 DCF Ver.2.0、Exif Ver.2.31,符合 MPF Baseline)、 RAW (Sony ARW 2.3 格式) |
錄影格式 | XAVC S 4K / XAVC S HD / AVCHD 2.0格式 / MP4 |
對焦系統 | 高速混合式自動對焦 |
對焦點 | 廣角 425 點(相位式偵測自動對焦) / 425 點 (對比式偵測自動對焦)) / 對焦區域:寛 / 區域 / 中間 / 彈性單點 (S/M/L) / 擴充彈性定點 / 追蹤:寛/區域/中間/ 彈性定點 (S/M/L) / 擴充彈性定點 |
曝光控制 | 靜態影像:ISO 100-32000 (可擴充至 ISO 50-51200);自動 (ISO 100-6400,可選擇上下限) 影片:等同於 ISO 100-32000;自動 (等同於 ISO 100-6400,可選擇上下限) |
LCD觸控螢幕 | 7.5 公分 (3.0 吋) 側翻式多角度螢幕 |
SteadyShot™ 影像穩定系統 | [靜態影像] 無 [影片] 電子穩定系統 (積極模式) |
重量 | 343公克(含電池及記憶卡) |
尺寸 | 115.2 x 64.2 x 44.8 mm |
撰文:詹小乖
攝影:詹小乖
場地提供:潮人物商店
↓你可能會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