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澳門新銳導演——徐欣羨《骨妹》

本屆台北電影節帶來的《骨妹》,
早在台灣上映前,
就被喻為是澳門電影界的一顆新星。
那些牽動潛意識深處的記憶,
隨著畫面一幕幕流轉,最終,
將勾起觀影者胸口隱隱作痛的曾經。
專訪前,我遠遠隔著五張桌子,看著徐欣羨臉上帶有一絲疲態,卻又淘氣地想在訪談前,偷塞幾口漢堡。開頭,我就問導演,「十九」在廣東話是什麼意思,她口中的飲料還沒吞完,眼裡滿是笑意的吐出「撒高」兩個音,於是,整段的訪談中,因為「撒高」而拉近了許多距離。
老澳門的人情味
如同《骨妹》一片,時光倒流回九○年代,「澳門人眼中的澳門」有的是人情味。回歸前的記憶是,澳門塔旁的籃球場、大三巴後面的窄巷,還有十六蒲碼頭旁的街景。徐欣羨與《骨妹》的攝影師張倩薇,從小一同拍片,正巧也都在台灣唸書,她們有默契地想要呈現出紙醉金迷外的澳門。可能是因為少了那一棟棟山寨的標記,片中的澳門特別美,除了老澳門的味道,最重要的是那濃濃的人味。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
這部含蓄的女女戀電影,省了小清新的做作,放入更多的身份認同與女權。《骨妹》的故事,是徐欣羨在台灣念大學時完成的,靈感來自於自己的母親。她說:「小時候,媽媽的客人(骨妹),常到我們家打麻將。」她們像是不小心灑了半瓶香精的黑色蕾絲,強烈外顯的性格下,又藏著柔弱的細緻。她們讀得書不多,但非常講義氣。臉上還有些稚氣的徐欣羨,講到這裡,口氣無比堅定,那些在她童年回憶裡的阿姨們,都是願意為了家庭,一肩扛起所有擔子的好女人。
大螢幕之外的橋段
《骨妹》的編劇是歐健兒,徐欣羨直言,因為歐健兒是商業編劇出身,一開始確實花了很多時間調整劇情,但每次修改劇本,歐健兒都會和她討論,這樣一來一往的過程中,彼此都學習到很多,也讓這部電影,在文藝與商業間達到平衡。
兩位女主角分別從初生之犢,演變到為母則強,眼神中流露的真意與柔情,讓我想起《Carol》這部電影,一聽到這部電影,徐欣羨好像遇到知己的樣子,偷偷告訴我,詩詩與靈靈原本相見的第一幕,其實是在按摩店門口,好似《Carol》中,兩個女主角在百貨公司初次相見的那幕。徐欣羨說:「人與人,第一眼很重要啊。」一眼註定,是很浪漫,但是,《骨妹》的劇情走向並非一見鍾情,所以討論後,還是決定剪掉。

圖片提供:台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