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驚恐的那一夜:土石流防災專員羅仕琦 推己及人,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當天累計雨量已經超過900mm。」羅仕琦專員一得知錦山里的另個山頭鄉道竹29的1.1公里處發生道路坍方成為孤島,他與太太冒著風雨徒步走三個多小時到受災地區。「當天為了回報情況,我的手機一直淋雨因此整整壞了三支。」談到民國101年的蘇拉颱風,前任錦山里里長同時也是現任新竹縣議員、並兼有土石流防災專員身分的羅仕琦記憶猶新。
會這麼急忙寧可自行走到受災地區,是因為錦山里重要的聯外道路118縣道,也是俗稱的羅馬公路(羅浮至馬武督),沿路都有大小不一的落石,外面的救難團隊要進來得從外圍慢慢的清理。無法放下對里民的擔心,於是羅仕琦專員拿起鐮刀一路翻山越嶺,抵達時看到其中一戶民宅被一顆大約十噸的巨石砸中,有驚無險的是沒有人傷亡,後來動員了志工、警察與軍方來協助清理與搬運。
蘇拉颱風的雨勢從晚上一直下到隔日白天,鎮長擔心接下來的災情,緊急要求錦山里趕緊撤村,「我一接到通知,就趕忙挨家挨戶奔走,力求安全撤離所有居民。從下午兩點一直撤到晚上十一點,有些居民說在這生活了幾十年,不願與土地分開;還有居民說他要跟神明在一起,所以不走。唉呀!真的很頭痛阿!還好天佑台灣,後來雨過了也沒有發生什麼嚴重的災情。」羅仕琦專員說自從那次撤村的經驗,現在只要雨量一多,就連他兒子都會擔心是不是要又撤村了。
「好在我們社區有受過訓練,因此當天緊急的應變、鎮公所配合我們防災的編組,確實安撫民心,不至於手忙腳亂。有收容組幫忙登記、有警戒組持續回報與道路的交管。土石流防災專員的課程,確實在守護家園上發揮一定程度的功效。」
其中令人感動的是,當他因土石阻隔而無法通行時,鄰長與志工們大家自動自發一起幫忙清理出一條可以讓人或機車通行的小路,道路也在半天內就搶通了。「我們是守護家園第一線的優秀尖兵,」羅仕琦驕傲地說。其實在演化心理學中對「利社會行為」進行研究,其中有提到當村落在遇到競爭或是危難時,儘管部分居民可能會因為幫助村落而遭遇危險或傷害,但居民的無私行為是能夠提高該團體的生存機率。
在學習的路上,不間斷
在學習的路上,羅仕琦專員一直不斷力求進步,去年(2018)1月完成了清大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日間碩士班的學業。此系所所學與生活周遭的問題息息相關,像是社區營造、環境保護、文化保存等。只是50歲的年紀又身兼里長,學習歷程相當艱辛。將課程集中在週一和週二,早出晚歸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才回到家,其他時間則全力投入里長的事務,到了畢業前夕更是蠟燭兩頭燒,每週還要撥空回學校趕論文。
當時有一門與水土保持有關聯但很困難的課程──GIS地理資訊系統,需要量化、繪製立體地圖,這是一個具有集中、儲存、操作、和顯示地理參考資訊的綜合性學科。「其他年輕的同學都做得很快,每次都等我一個人,我雖然很慢,但我很認真地學習並跟上大家的進度,最後得到了90分,算是很高的分數。」他略微害羞但自豪的表情寫在臉上。在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中得到領悟與成長,幫助他回到社區後的防災準備與緊急應變,至此不僅沒有發生過大災情與傷亡,緊急搶救也不會耽擱到半天以上。
曾是受災戶的他,只為推己及人
只是一開始是什麼原因讓羅仕琦專員來參加土石流防災專員的訓練呢?原來他自己也曾是土石流的受災戶。「我家其實不是長現在這個樣子的,這裡原本是茶葉工廠。」他指了指80年前的老照片。「當時大約凌晨四點時,我家對面一位獨居的老人家跑來敲門說他家淹水了,能不能去幫幫他。當時我不是里長也還沒退休,但還是馬上跟我太太一起去他家幫忙整理與清理積水。沒想到回到家一看,哇!我家也進水了,拖鞋飄出來了,只差床鋪沒飄出來而已。」
民國93年的艾利颱風,夾帶驚人雨勢,尖石鄉雨量突破1200mm,距離尖石6.5公里的錦山里羅家後山,也在當晚坍方了兩甲多的土地,原本的梯田耕地禁不住豪雨沖刷,沿著坡勢傾瀉而下,牆壁倒塌,屋裡都是30公分以上的土石。災後,水土保持局立刻進行搶修,整建了房子後方的溪流,從蛇籠、排水到景觀步道的建設,「深深感受到水保局對基層的付出與關心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羅仕琦專員感激的說。也因此,他開始投入並成為防災專員的一員,經過了那驚恐的一夜,他覺得可以做更多事。
如今羅仕琦從里長轉換為議員的身分,看待防災問題的高度也跟著提升了,認為不能只是單兵作戰,更需要點線面的整體考量。
關西鎮有二十一個里,只有六個土石流曾經發生過的村里有參加土石流防災專員的訓練,「但我認為其他就算是沒有被列為土石流潛勢溪的村里,也應該鼓勵他們里長、鄰長或是其他年輕的居民來參與土石流防災訓練,讓每個地區對於自然災害的預防與緊急應變能力都能有更好的表現。」近期防災訓練更會邀請專家學者一同參加,羅仕琦覺得這是很棒的方式,讓訓練不再僅是專員的單一點上,擴散學習在知識上也可以更豐富多元,這對於災情的判斷與預防或是災後的處理與搶救搶修都有很大的幫助。
羅仕琦專員也提到,目前在執行水土保持上最困難的是「人」,要找到真正願意付出的志工其實並不簡單,水保局等政府單位的素質一直在提升,我們專員志工也要提升,盡可能達到年輕化,不過最重要的仍然是志工要用心。
撰文:蘇鈺涵 攝影:SYH phot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