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所生所長之處懷抱深厚情感,世代都要住在這裡:土石流防災專員江維明
一早我們出發沿著由荖濃溪岸前往高雄市桃源區復興里,拜訪布農族的江維明專員。進到屋裡,江維明專員便熱情的招待眾人喝茶,同時向我們展現布農族喝茶的規矩──長者或是主人喝完的杯子,從長者的右手邊依序每人輪流使用,一飲而盡後活動才正式開始。
江維明說,「每個家族的方向不一定,有的從右邊有的左邊,我們布農族認為嘴唇濕了講話才會流暢,讓今天的活動可以一切順利。」
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給高雄山區超過2000毫米的驚人雨量,感覺上像四到五年的降雨量集中在三天內下完,但荖濃溪河道的劇烈變化並非發生在當年風雨最大的8月8日,而是颱風過後幾天一個晴朗的傍晚。
靠著直覺,他救了大家
那天江維明專員聽到從遠處傳來類似直升機飛行的隆隆巨響,眾人都以為風雨已過並不以為意,一如往常一樣在屋外的空地準備生火烤魚用晚餐,但他直覺事有蹊蹺,直升機應該不會在即將天黑時值勤,於是外出查看。隨著巨響的接近,江維明專員聽到整個河床都是大石頭滾動與樹枝折斷的聲音,細看溪水已經暴漲,大水蔓延到馬路上,他趕緊衝回家指揮眾人往高處避難。
原來莫拉克的豪大雨在荖濃溪上游造成了大山崩,且形成堰塞湖,當晚就是因為堰塞湖潰堤,巨大的水量與土石快速沖刷兩岸山壁,淘空地基、摧毀橋梁、侵蝕防洪堤岸的工程與安全措施。
時至今日,台20線南橫公路仍然可以見到大大小小的道路施工工程正在進行中,部分路段與河道高度相差不到三米,而江維明專員的住家現在就緊鄰在河道旁。「布農族的長者是很有智慧的,他們知道蓋房子不能太靠近有水的地方,但那一次堰塞湖潰堤,山上的土石沖刷下來,掩蓋了原有的三層河階,一下子讓河床抬升了二十到三十米,原本我們耕地畜牧的地方都沒了,小溪流變成大河川,現在如果雨太大我家還會淹水呢!」江維明專員無奈地談到。
「莫拉克那時候我還不是專員,對於防災完全不懂,但這裡每年或大或小都會有一些風災,我認為身為里長理所當然要去學習防災的知識。自從成為防災專員後,只要電視一發布颱風訊息,我就會一直留意我們所在地會下多大的雨,會不會有嚴重的威脅,也一直不斷跟里民說明,和教他們如何看氣象圖。」經歷2009年莫拉克與2012年的0611水災,復興里里民每逢大雨必定進行避難作業,白天時請靠近河床的里民擔任警戒班,晚上則由江維明專員接手監控。
「三年前一樣在颱風季,我們照往常進行防災整備,真的有一次發現堤防在晚上被沖破一個洞,我趕緊通報公所。無法想像如果當時水勢再強一點,會不會就在大家睡覺時灌進來。每一次趕大家上去避難,大家都一臉不情願,總想哪有那麼危險,但我們就是要做到災害預防,不然當災害真的發生了那有多恐怖啊!」
性格堅毅,咬牙度過不被信任的時期
在復興里土生土長的江維明專員,對於這塊土地懷著深厚的情感,全村都撤離時他自願留下來替大家照顧家畜與家產,「我還背著一箱『發酵的水』(酒)到梅山給那些沒離開的人,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啊!」江維明專員打趣的說。
危機來臨時他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安撫民心、指揮調度,但這樣熱心公益的里長也曾遭受攻擊和質疑。風災後原本居民取用的地下水堵塞了,只好另闢水源,但新水源距離遙遠,因此向主管機關申請了經費建造管線,但被質疑預算虛報涉圖利嫌疑,還找了檢調人員蒐證,後來都證實為子虛烏有。
他無奈表示,「有時候為了幫助大部分人,難免得犧牲少部分人的方便。水是最基本的民生需求,你看現在水一來大家都可以用,就不用跑到溪水裡洗衣服。」靠著信仰與家人的支持陪伴,與過去在軍中擔任領導的歷練所培養的鋼鐵精神,江維明專員總算走過了那段被懷疑而不快樂的日子,他的付出也慢慢被里民看見,進而獲得眾人的認可。「我住在這裡,將來我的孩子、我的後代也會在這個地方,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村落,我們也要和和氣氣。」
今年初,江維明專員為了完成行動不便的九十歲老母親的願望,發起一項壯舉,用肩帶揹起母親徒步來回約五公里的山路,並邀請家族成員一同探訪位於深山的舊部落遺址。以前復興里山區有處稱為「復興溫泉」的野溪溫泉,風災後被埋在十幾米的土石底下,大概三年前溫泉水慢慢從原本出水口上方的石縫冒出來,而老母親曾經居住的舊部落遺址就在溫泉旁,如今每逢假日都吸引遊客上山享受野溪泡湯樂趣。未來計畫將這段路開發成步道,讓遊客可以欣賞沿途絕美的大自然景色。
撰文:蘇鈺涵 攝影:SYH photo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