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營造結合自主防災:新北新莊雙鳳里土石流防災專員潘素娥:「因為我們住在這裡。」
捷運中和新蘆線迴龍站旁的小徑內,桂花樹與果實纍纍的阿拉比卡咖啡樹組成的社區迎賓「桂啡巷」,及栽種紅鳳菜、地瓜葉、迷迭香等香草植物,甚至是香蕉、甘蔗等水果蔬菜──這是新北市新莊區雙鳳里,大樹下社區里民泡茶聊天,有如城市裡鄰里人情味漫溢的鄉村社區。

下午3點半愛心廚房裡,里長潘素娥與志工忙著百餘人愛心便當工作,手機不時響起里民詢問疫苗接種事宜,其實前一夜她才聯絡完百位長輩施打第二劑疫苗。潘素娥略顯疲憊的眼神中帶著頑強堅韌,好似說著身段柔軟又直爽硬派的里長姨個性。
自主防災守衛隊 防災生活日常
除了雙鳳里里長身分,潘素娥也是當地牡丹心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土石流防災專員。潘素娥的丈夫──雙鳳里前里長、牡丹心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陳專森,也是土石流防災專員。
自2005年起,水保局在可能發生土石流的村里,召募培訓居民成為土石流防災專員,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至今已培訓超過三千名專員。

雙鳳里於南新莊,面積約1.5平方公里、人口約1萬2千多人,地處桃園市龜山區交界處,依山傍水,發源於桃園龜山的啞口坑溪,中下游流經雙鳳里。
採訪這日,正是燦樹颱風來臨前,潘素娥細數雙鳳里內4條潛勢溪、10戶保全戶(需疏散撤離保護安全的居民),如數家珍每戶住民狀況,談到平常送餐時互動頻繁,颱風前夕保全戶阿公阿嬤看到她就知道里長要說什麼,好像她臉上就寫著:「有風險就要撤離」的警戒標語。
身著帥氣的亮橘色土石流防災專員制服,里民問到:「妳怎麼有這套衣服?」潘素娥回應:「這是我的驕傲。」對她來說,這套衣服正是她實踐「自己的家園自己守護」的自主防災意志展現。

啞口坑溪低語 天泉路歷史在眼前發生
潘素娥與陳專森回憶,約莫三十多年前新莊天泉路(今日的青山路)因大雨山壁崩塌,道路中斷一個多月。此外,2001年納莉颱風大雨也造成雙鳳里青山路一戶民宅後方邊坡崩塌,堵塞塔寮溪、啞口坑溪水形成偃塞湖引爆土石流,幸好沒有人員傷亡。
社區守望相助隊平時巡查溪流、清理水溝,而團隊整合成立雙鳳里自主防災守衛隊──颱風或大雨預報前,巡視預警組負責架設雨量筒自主監測雨量、觀測青山路1段水位;通報疏散組負責疏散保全戶,整備搶救組則是引導與管制交通,關懷救護組協助災民收容登記與協助醫療照顧。
對潘素娥和志工來說,愛心廚房提供長者共餐、為獨居長者送愛心便當是生活日常,防災也早已是生活的一部分。

里長任期一屆4年,陳專森自退伍後連任6屆里長,潘素娥接棒也連任2屆里長了。掐指一數,潘素娥說:「我們的青春都在這裡了。」問及為何從事里長和志工服務,潘素娥停頓一會兒,淡淡說道:「因為我們住在這裡。」

社區營造結合長照與防災 幸福社區暖實力
陳專森於2006年以里長身分加入土石流防災專員至今,潘素娥也於上任里長後加入防災專員行列,近年社區警戒班志工班長也成為土石流防災專員志工一員。
潘素娥啜飲一口自種自烘咖啡,說道:「我們夫妻的力量有限,一定要志工幫忙,就像雙鳳里社區有不老志工、環保志工、送餐志工……」

陳專森回憶,雙鳳里社區營造成功的關鍵,也和防災專員身分有極大關係。「早年擔任土石流防災專員的大多是里長,研習時認識而有機會到社區參訪觀摩。」陳專森於2009年成立牡丹心社區發展協會,進一步開啟了雙鳳里社區營造蛻變的DNA。
可食地景成為愛心廚房共餐食材,社區阿公阿嬤親手採摘地瓜葉,手拾咖啡豆幫生豆去皮剝殼、幫左手香膏貼上標籤,正在成型中的微型社區產業也成了社區長輩樂齡活化、身心健康的手療活動與陪伴。

雙鳳里不只連年取得社區綠美化獎,亦獲優質自主防災社區銅質認證,另外牡丹心社區發展協會也是新北市第一個長照2.0C級巷弄站。結合社區營造與社區長照、愛心廚房的自主防災社區,土石流黃色警戒時,長照專車變身疏散居民的防災撤離專車。夫婦倆笑著說:「以前是我們參觀其他社區,現在其他防災專員里長也來參訪雙鳳里。」
「因為我們住在這裡。」採訪結束後,潘素娥這句話一直繚繞在我腦海裡,持續發酵。雙鳳里愛心送餐、菜園澆水、土石流防災志工身影,串連起水泥叢林裡一抹質樸與溫暖,只要每個人願意付出一點,就能帶來改變,自助的力量守護家園啟動美好生活。

採訪:鐘玉霞
攝影:SYH Image Studio
↓您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