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草社區的警察大叔:花蓮鳳林土石流防災專員張國恭 「對生活有感」的防災日常
「叔仔,我是輝仔的兒子,要來看你的菸樓,水保局來拍照啦。」鄰里親切寒喧,人情味是鄉村社區的招牌風景。資深土石流防災專員張國恭帶路,漫步家鄉:花蓮縣鳳林鎮。很難想像,花東縱谷間清幽慢活的客庄鄉村,也曾經歷土石流的傷痕。
花蓮縣鳳林鎮是日治時期的官營移民村,棋盤式道路設計,目前仍保留完整菸樓聚落。身為鳳林鎮牛根草社區發展促進會的創會理事長,張國恭細數故鄉不只曾有如《灣生回家》紀錄片中,日治時期在台出生的日本人,日治時期也有不少苗栗頭份人到此從事樟腦、林業、菸葉工作,因而鳳林早年又有「小頭份」之稱呢。
客庄菸樓鄉居歲月
「這就是『綠金』菸葉,那是菸草花。日治時期鳳林規劃為菸葉種植專區,也興建許多菸樓建築(烤菸葉乾燥室);排煙口(太子樓)凸出屋頂的是大阪式菸樓,排煙口緊貼屋頂的則是廣島式菸樓。」指著路邊蔓生的野草,張國恭說道:「那就是牛根草,平凡但卻有韌性。」
漫步鳥語花香的鄉村社區,張國恭像位鄉土教學老師,導覽風土故事。誰能猜到,眼前這位親切儒雅、如文史工作者的大叔,竟是任職於花蓮縣警察局的警察先生。
張國恭瞇著笑眼說著奇想:「退休後我想走一場時裝秀:從降落的直升機走下來,身上三層洋蔥式穿法:外衣是繡有「特勤隊徽」的霹靂小組警裝,脫掉後露出刑警制服,最後是一身亮橘色的土石流防災專員勁裝。」
像阿湯哥《悍衛戰士》般帥氣畫面浮現眼前,層層衣裝也說著張國恭身兼警務與志工多重身份,豐富精彩的人生故事。
活在當下的警察故事
「白天工作是警察,晚上是社區留忙(留在社區幫忙)。」社區成立環保團隊時,張國恭為了整理社區內的農林廳山地農牧局(水土保持局的前身)工作站建築,結識水保局人員,進而受訓成為防災專員,宣導水土保持。
「務農的人颱風天會去巡田水,看看水溝是否堵住了。而現代人是看電視知道颱風來,但是如果下大雨,在地力量資訊傳遞更形重要。」尤其,鳳林鎮的水源地鳳義里、鳳信里部分地區,也是土石流潛勢溪流區。
張國恭說:「整理清潔社區環境,啟發我對環境、生態的好奇;而防災專員訓練則培養更多防災意識,對生活更有感。」
張國恭自2006年起擔任土石流防災專員,甚至力邀曾經被埋在土石流中的友人,成為土石流防災專員,藉由雨量筒量測、水溝累積水量,累積防災生活知識,把害怕轉化成力量。
「太太也協助我架設雨量筒、每一個小時測量雨量,甚至連孩子都會了呢。」張國恭打趣說道,太太有交代,受訪時一定要說明:他因公務執勤無法分身時,委由太太和孩子協助測量雨量,他再電話詢問數字並回報。事實上,他也曾帶家人一同參加教育訓練,可說:一人志工,全家志工呢。
警察公務繁忙,為何仍參與防災專員志工?張國恭感性說道:「應該是因為對生命的無常特別有感。」從小家裡養豬,他也常幫母豬助產,知道生命誕生的過程與可貴,而警界服務、也曾經歷槍戰,目睹不少生命在眼前流逝,就和土石流造成生命殞落一樣。
他感嘆地說:「我有兩位警察同僚,鳳林分局大富派出所警員蔡振財、林得夫,在桃芝颱風期間被洪水沖走,因公殉職了。」
防災意識即環境╳生命教育
張國恭深切感受到:日常,其實就是無常,而應對無常的正是更多預防與準備。他說:「我擔任技術教官,看過很多體能、技術好的人,現場壓力下慌亂、無法應變,沒有通過測試。」
他強調,害怕沒有關係,但是要會處理。而擁有處理的能力,正是將防災意識融入日常,一如進電影院看電影時,自動注意逃生門的位置。他說:「生命不應該是死生關頭的時候才講,應該是有所準備,在壓力下才能發揮力量。」
「一架直升機能拯救多少人?」「如果八八水災重新再來一次,事前你會做什麼預防或決策呢?」捫心自問:你有足夠的防災意識嗎?有自救能力嗎?颱風來了,你是否只關心放颱風假?
張國恭認為,「落實防災生活化的教育,讓人們對生活有感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擔任社區協會理事長的他,也舉辦土石流防災小專員活動,帶領孩子單車遊社區、認識水源地,與土地對話,進而珍惜、守護它。
他期待政府能有系統進行社區與學校的防災教育,讓「防災意識」深入生活,學習對生活、生命有感的生活態度。平時耕耘「接地氣」,一旦需與土石流直球對決時,即能匯聚能量,守望美麗家園。
採訪:鍾玉霞
攝影:SYH Image Studio
延伸閱讀:
嘉蘭村的鐵漢守護者:台東金峰土石流防災專員李吳道義帶著族人一起捍衛家園
松鶴部落療癒花園的推手:台中和平博愛里土石流防災專員涂麗美訴說大甲溪的美麗與哀愁
牛根草社區的警察大叔:花蓮鳳林土石流防災專員張國恭 「對生活有感」的防災日常
新豐村的熱血漢子:屏東高樹土石流防災專員洪木興以助人為己任
慕谷慕魚的守護者:土石流防災專員 許賢美
對所生所長之處懷抱深厚情感,世代都要住在這裡:土石流防災專員江維明
經歷過驚恐的那一夜:土石流防災專員羅仕琦 推己及人,想做更多有意義的事
小林村的媳婦:土石流防災專員史小華 展現女性的強韌毅力
全面翻轉防災思維 打造自主防災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