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宅男專欄 ▊ 不僅是渋谷系代表,更是日本流行文化的幕後大Boss ─ 小山田圭吾

也許很多人不曉得小山田圭吾,或在哪看過他的化名「Cornelius」,
最近的話可能是《攻殼機動隊ARISE》,及其延伸的《攻殼機動隊 新劇場版》,
但這都不是小山田圭吾擁有崇高地位的原因。
他,可是代表了日本過去40年的變化,以及這20年日本對於世界的衝擊。
Cornelius替《攻殼機動隊ARISE》製作的開頭曲。
小山田圭吾較新的作品”In a Dream”,動畫則是找了同樣在澀谷系時期竄紅的設計單位groovisions製作。
先把時空拉回到80年代日本,社會中堅份子是二戰後出生的,而他們的孩子大約出生在70年代,經歷了兩次泡沫經濟。二戰後日本被美國強制託管,當美國人進入日本時,當時的民眾自然是反彈的,不過二三十年後,小孩子自然接受社會中的外來文化,也不會在意過去的國仇家恨。各種為了娛樂美軍的產物,轉變為餵養戰後第二代的養分,尤其是本身就喜歡美國文化的家庭(這也是為什麼日本有非常多銀髮族,仍穿著皮衣騎著重機,甚至開了美式餐廳去圓夢)。
吸收,咀嚼,反芻,然後能量大爆發
當時沒有任何人能料到,日本在咀嚼外來文化後反芻出來的新型態流行,居然能席捲全世界,帶來極大的影響,包含藤原浩、NIGO等所謂裏原宿指標人物,跟小山田圭吾一樣,在美式流行(通俗)文化中成長,把他們各自吸收音樂、電影、運動、流行等文化脈絡,進一步轉化成自己的創作,成了在90年代爆發的極高能量。
80年代有兩個以電子合成樂器為主的日本樂團,一個是由小室哲哉、木根尚登、宇都宮隆組成的TM Network,他們擁有偶像外貌,搭配流行音樂舞曲路線,這也是後來90年代小室哲哉以歐陸舞曲(Euro-Beat)走紅日本的始因。問題來了,TM Network的英文很破,即使招牌歌也是唱著和式英文,歌曲本體是以日本當地為主訴求,以至在海外難以引起共鳴(台港除外)。
另外一個團體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呢?坂本龍一、細野晴臣、高橋幸宏,光是這三個名字就夠嚇人了,更何況是他們的音樂性。同樣是以歐美傳來的電子合成音樂為主,但是三人深厚的音樂及創意底蘊,讓大家聽到了如同David Bowie、Kraftwerk、Roxy Music、Depeche Mode、YES的綜合體;他們的舞台視覺無論是在日本境內或海外,也帶來極大的震撼。
這表示什麼?日本人也能做出不輸給歐美的音樂,在時裝設計產業中,川久保玲、山本耀司等人,也是在這時候於國際舞台發光。這樣的背景下,吸引更多日本年輕人,積極向海外吸收更多元的訊息,甚至就直接到海外取經。
Kahimi Karie出道時翻唱Bossa Nova名曲”Take It Easy My Brother, Charlie”。
風格多變的吉他手車谷浩司化名AIR,大量吸取最新西方音樂元素,當時與Dragon Ash的KJ(降谷建志)合作單曲”Right Riot”,堪稱日本混合搖滾的先驅。
提到小室哲哉是因為90年代的日本流行音樂幾乎是他的天下。在那個環境下,被稱為澀谷系(Shibuya-kei)的音樂風格,反而讓喜歡歐美文化的年輕人所推崇。當年澀谷系不只在音樂上獲得成功,那是個整體概念的認同,而構成了如次文化般的緊密同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