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髦宅男專欄 ▊塗鴉藝術家是如何煉成的?見證Urban Art發展的GRAFFLEX
從黃色小鴨、中正紀念堂的KAWS大氣球,到2018年底的ALL THE RAGE特展,以及BANKSY在拍賣會上掀起的討論,Urban Art似乎已經成為全球藝術主流。
我們真的了解自己看到了什麼嗎?還是只是跟隨潮流一起舞動?成長在90年代韓國的GRAFFLEX,以自身的經歷與熱情,將所愛以創作的方式呈現,以作品見證著Urban Art的演變。
無論當代藝術或塗鴉藝術,源頭都指向普普藝術,也跟Keith Haring及Jean-Michel Basquiat等紐約藝術家的崛起有關。台灣大多數人提起Hip-Hop(嘻哈),聯想到的是饒舌;但認真來說,嘻哈指的是Underground文化,也就是後來所謂的次文化(次文化只是相對於主流文化的形容,並不具特定規範及特徵),而塗鴉創作,是當中的一環。
Underground是特屬於街頭及年輕人,對於社會反動的力量之凝結;他們以各種表現方式去呈現訴求,因地域性而會有些不同,像洛杉磯就會有墨西哥、衝浪等元素。90年代時,這股力量因為累積及傳播,導入了商業色彩,而後就成了當時所謂的次文化潮。
這些衝擊跨海到了日本,透過再一次的詮釋及包裝,就成了現在所謂的「潮流」,不但反過頭來影響了美國,也帶給全世界完全不一樣的再衝擊。
論誰都沒想過,歐洲精品LOUIS VUITTON會跟SUPREME合作吧?20年前,若出現現在盛行聯名合作的作品肯定會是被眾人嗤之以鼻的仿冒品,雖然很諷刺,但卻也是事實。
在90年代吸收及享受著這股源自美國的次文化養份,GRAFFLEX跟許多人一樣,過著充滿滑板、饒舌歌、NBA等元素的歲月;而且跟我們台灣人一樣,他也熱愛著日本動漫畫。GRAFFLEX坦言,他嚐試拿筆畫圖,是因為漫畫書的影響,尤其是因《七龍珠》而享譽全球的鳥山明所創作的《怪博士與機器娃娃》。
他表示《怪博士與機器娃娃》不但有趣,而且想法天馬行空,有著大量作者自身的喜好,包含極為豐富的美國通俗文化元素。再加上電視有非常多美國流行音樂,像是2Pac、Dr. Dre等饒舌歌手,還有也隨著遠播全世界的Michael Jordan。
一個塗鴉藝術家的煉成
GRAFFLEX的成長背景,其實跟我們都差不多。那麼,到底差別是出在哪裡呢?
簡單說,就是機會及底蘊。在GRAFFLEX青春期時,身邊也有一群與自己有相同興趣的朋友,大家不但分享著彼此的喜好,也憑著那股熱忱開始嘗試創作。他一邊摸索,一邊吸收,同時也仍然維持著學業。後來的關鍵發生在日本,因為雜誌上那些非常酷的聯名款玩具,讓他身陷其中無法自拔。同樣中招的,像是香港的Michael Lau及Eric So都是有著類似回憶的。
被稱為「公仔」的Figure玩具,在日本市場已經展現了其SOP,加上香港創作人的精緻作工,都展現出亞洲在那股美國次文化衝擊下的新興創作方式。GRAFFLEX當時的房間,擺滿了CD、玩具、球鞋,後來他加入以設計玩具聞名的COOLRAIN STUDIO及現任MGA factory,而後更成為韓國嘻哈頂尖廠牌AMOEBA CULTURE的藝術總監。
許多台灣人跟GRAFFLEX一樣有著類似的成長背景,為什麼沒有類似的發展呢?那股潮流,似乎船過水無痕般的消逝了。認真說有留下來什麼,應該是饒舌歌吧,一直到這幾年,台灣才真正開始擁有自己的嘻哈音樂。
在2018年時,台北故宮有漫畫家鄭問的回顧展,東京國立新美術館有荒木飛呂彥的個展,這是十年前絕對不會發生的天方夜譚。另外像村上隆、草間彌生、奈良美智,也都是大家非常喜歡,而且每有活動肯定爆滿的創作人。在台灣並不是沒有這樣的能量底蘊,只是大環境普遍還是薄弱,比較難出現像GRAFFLEX這樣的創作人。
他是從紙上塗鴉進階到牆上,模倣傚法著像Futura、Eric Haze這些次文化時期的創作人。很幸運的,他也走上這些前輩們的路,譬如與音樂創作的結合,讓自己的曝光量及知名度獲得提升。並不是按照板模套用就會成功,這些創作人若與音樂作品沒有漣漪,那麼單純就變成商業設計專案,很難引起消費者的共鳴。
美國插畫大師PUSHEAD曾說,他在動筆之前一定要聽過對方的音樂作品,如果自己不喜歡,就絕對不會接下這個生意。這個邏輯很簡單,如果你喜歡這個歌手,那麼包含封面等整體概念,你也可能會喜歡及接受,慢慢地累積成認同感。「認同感」,就是次文化當中很重要的元素,也是種無形的連結;這不就是我們聽音樂、看作品的樂趣所在嗎?
GRAFFLEX的創作風格是演化來的,原本他與多數塗鴉創作人一樣,用噴漆搭配板模及筆來創作,曾經的風格也是以美式街頭印象為主。他在辭去音樂廠牌藝術總監後,以藝術家的身份開始參加許多聯展,當中也有幾次個展的舉辦。在韓國他也與包括NIKE在內的品牌合作,也讓他成為極具知名度及代表性的創作人。
藝術家的創作奶水源頭
GRAFFLEX的創作源頭,仍是紐約的城市街頭能量,然而他自己反思創作語言,以及在「商業設計」與「藝術創作」中尋找界線與定義。
於是他開始在自己的創作中,化繁為簡的從美式塗鴉轉變為圖像、向量、符號,並且有著蒙德里安這類歐系藝術家的DNA。好比說他的笑臉系列,一半是美國通俗文化中的笑臉,另外一半則是撞球、籃球等物件,他自陳那是在畫自己的好友,笑臉的另一部分代表的是朋友給予他的印象。
在GRAFFLEX現在的作品裡,多是他對於這個世界的想法,並且有著他自己的語言系統。他認為,藝術創作並不是要讓人看不懂,反而是希望能「傳達訊息」,而這就是當初無論是塗鴉或是後來被稱為Urban Art,所擁有的絕對DNA。
GRAFFLEX在華人區是與台灣Phalanx基礎創意合作,除了因為有著類似的背景之外,也因為頻率相近聊得來;在2019年初時,應邀參加ALL THE RAGE聯展並且現場作畫,他依舊採用傳統塗鴉的方式創作。
曾有人問他,用電腦繪圖可以讓創作更簡單,但GRAFFLEX回答,如果不是用塗鴉的方式,那就不是自己的作品了,這個是他絕對堅持的事情。
在世界各地,有著許多像GREFFLEX的創作人,自小受到歐美的影響,再經歷了日本的爆發,以及歐美日交融的考驗,並且在商業市場上受到肯定及推崇,更重要的是沒有影響到自身的創作本質。
緣起於普普藝術,發展自街頭,壯大於商業市場,並且同時保有著塗鴉創作對於社會的反思,以及自身品牌ID的建立,這就是所謂的Urban Art。
時髦宅男 aka 鬼鬼
從唱片企劃到資深媒體人,發票都拿去捐因為想積陰德把造的口業彌補回去,畢竟能靠北就不往南。在垃圾話中找到燈泡跟亮點,外在形象與內在容量不一致,樣樣行卻樣樣不精,但仍可以繼續屁下去的睡前依然要看鋼彈之中年男子。
圖片由Phalanx基礎創意及時髦宅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