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風景 澳門 ▊花地瑪堂時報 ── 看盡市井百態的關閘
年輕時,初次來澳門走關閘通關入中國,
原來是設想美好,只要入關便屬廉價的中國境內航線,
經珠海轉上海,過程全不費工夫,
孰料那是台灣人入境中國還得搞定簽證的年代,空有台胞證是不夠的。
當年的澳門海關不睬你這許多,笑容滿面說See you next time便放行出關,走向中國海關不消幾十分鐘路程卻是疾言令色,但憑什麼也無法補證,時空若是如今,哪怕落地簽證,再不濟關口也設置有作業櫃台,於是卡在三不管地帶,我不在澳門亦不在中國,《航站情緣》的情節硬生生叫我早十幾年前便提早享用。
物換星移的更迭
對於關閘記憶,我是又驚又懼,當年的關閘,一道口畫出兩樣情的世界,一邊是澳門一派優閒的賭場南歐風情,一邊是珠海移工龐大的人口遷徙,物換星移,現在珠海的樓高要衝天,而關閘口卻愈顯老態龍鐘,龍蛇混雜的緊張節奏,設籍人口六十五萬人的澳門,能衝向人均GDP排行全球第4位的成績,關閘所在地的花地瑪堂區,人口密度更是第一中的第一。
關閘周邊營業最晚,數量最多的商鋪是兼售各類民生用品的藥局,伴手禮店鋪,這些因應龐大移工所逐漸產生的新興商業,也能讀出店鋪子、民工們掐緊指頭,精打細算的庸碌務實,只消往廣場上席地而坐,生活百態中,各種劇情輪番上演,深夜十一點才吞下第一口飯的建築工人,孤寂的扒光保麗龍餐盒裡肥瘦參半的肉排飯;攜家帶眷搶買奶粉日用品回老家的返鄉遊子,連孩子的背包裡,都得負荷些許現實的重量;如同安娜卡列妮娜的著名語句「幸福的家庭,故事都很類似,不幸的家庭卻擁有各自的不幸。」
歷史感的街景
離開關閘往巴波沙大馬路走,80年代改建過的密集大廈,華人地區特有的鐵欄杆排列出整齊的幾何圖形,王家衛影像風格的蜂巢式公寓,重慶森林的樂音不絕於耳,《時代》雜誌說重慶森林的愛情故事是「可口的浪漫」,巴波沙大馬路上也該有浪漫故事在發生吧,在巴波沙大馬路上遊蕩的人,要懂得感受寂寞,要學會留意瞬間的風景,藍領出入的老餐室在這裡成排挨戶地掛滿整條街。
眼見就要落雨,我用摩肩擦踵的速度躲入超勝咖啡店,緩慢吃喝的餐室裡一片祥和,懂吃的澳門人沒有香港人那麼愛喧囂,一位年輕父親帶孩子來湊和最後一張桌子;女孩是小學四年級的嘉琪,今天開學第一日,她身著制服垮喪的臉說明不想開學,攀談才知,原來是旅行才由台灣返家,難怪玩心未收,父親認為還是澳門食物頂吃,澳幣20多元就能吃上一份有肉有菜的快餐。他是巴波沙大馬路的老居民,問他何以餐室如此之多,他說由於就近關閘,提供廉價快速又能填飽肚子的快餐顯得特別重要,語畢他倏的起身往五間鋪子遠的涼茶鋪喝涼茶,說是台灣食物食多了上火,得退退火,這種信手來上一杯清涼茶的習慣可真優良。
超乎想像的迷人
巴波沙大馬路轉拱形馬路畸零地,「三角花園」、「蓮峯廟」、「林則徐紀念館」分屬二角,「三角花園」桌椅頗多,有涼亭、公廁,還有免費WIFI熱點,臨街是有美食的小菜市,仲夏夜若三五好友與此把酒言歡頗也美哉;始建於明朝的蓮峯廟內供奉天妃媽祖,為澳門三大古剎之一,因位處蓮峯山腳下,固名「蓮峯」,寺內寧靜安詳,老婆婆讀經專注,我貪看著也自得其樂。
如果有得選,美副將大馬路上與罅些喇提督大馬路交界的「牛房倉庫」該是我認為澳門最值得參觀的十大景點之一,前身是「牛房倉庫」,兩間屋子過去有住著牛的「牛房」與住著人的「倉庫」所組成,葡澳政府時期,葡萄牙人為方便取得牛奶、肉品而設置的場域,該地用於放置經運輸抵達澳門的牛隻,2002年由非營利的民間藝術組織,「OXwarehouse牛房倉庫」負責經營策展,提供澳門當地最具實驗性質的非主流藝術劇場,獨立電影,影像詩歌或展覽,台灣也經常受邀參展。
離開花地瑪堂區前,目光讓一處巴洛克建築所吸引,走進方知是警局,警官大人上前盤查我的目的,我傻笑說這房子真美,他鬆懈臉部緊繃的線條和我說起屋子歷史,我問能不能為屋子拍照,他說可以,卻站出直挺挺又帥氣的陣容與我四目交對,心想這位大人真可愛,喀擦快門,誰敢說澳門警察不親切?
撰文、攝影|周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