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寒冰專欄 ▊國語是北京話?

當時國語不是任何一省人的「母語」,是1932年新創造出來的語言,亦即外省人和本省人一樣,都是「被迫」學習這個新語言。
看到PTT上有鄉民問,為何台灣俗諺中有「牛牽到北京還是牛」,怎麼不是「牛牽到台北還是牛」這個質疑,覺得相當有趣。
俗諺是口耳相傳的語彙,最早來源難以稽考,但以台語俗諺,多來自閩南語漳泉方言來看,北京與閩南距離遙遠,又是當時舉子會考與國家中樞之所在,拿來形容「本性難移」相對貼切。至於為何不用台北?台北府晚至光緒元年(一八七五)才設置,之前只有艋舺這個名稱,先民發展這個俗諺時,恐怕根本沒有「台北」這個概念,自然也不會用到這個名詞了。
不過這讓我想起一個在台灣經常被人刻意混淆的話題,那就是很多人(特別是主張台灣獨立者),往往會用「北京話」稱呼「國語」,以此凸顯外省族群「強龍硬壓地頭蛇」;部分人士更以此暗指北京話摻有大量滿語,和中原正統的「河洛話」不能相比,有藉此貶低國語的意味。
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聽過相聲的人就知道,真正的北京地方話,說得快些根本沒幾個台灣人聽得懂,其中更有許多台灣不會使用的語法與詞彙。國語的直系祖先,實際上是清朝時的「北京官話」,並且經過一九三二年正式定案的「注音符號」(注音字母)規格化後,才蛻變出這個新一代的語言(國語沒有兒化音,和北京話截然不同)。
然而,北京官話本身,也不是滿清征服者帶來的;清朝統治初期,將北京紫禁城附近十里的漢人驅離,建造了北京內城,內城講的是滿語,而內城之外,講的則是漢語,也就是明朝所流傳下來的「明朝官話」。
那麼明朝官話又是怎麼來的呢?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明成祖朱棣正式遷都北京,一口氣從南方移入四十萬人,超過了北京原來的人口,而這些人所帶來的語言,就是當時明帝國的通用語:「南京官話」。南京官話被公認是傳承中古漢音最完美的語言,不僅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大量使用,周邊國家包括朝鮮、日本、越南,使用的漢語也是南京官話。
南京官話仍保有入聲、分尖團、分平翹,和後來的北京官話大不相同。而南京官話進入北京城後,經過將近二百年的演變,到了萬曆年間(一五七三—一六二○),根據徐溫所著的《重訂司馬溫公等韻圖經》顯示,入聲已經消失,現代北京話特有的兒化音則出現,也就是說北京官話的基本形式,早在四百年前就幾乎完全確立。
當然,滿清統治二百多年,一些語彙如「哈巴」(狗)、「哈什瑪」(癩蝦蟆)也自然融入北京官話中,就好像台語早已摻雜入荷蘭語、日語、英語以及國語的詞彙,但台語既然就只是台語,那麼北京官話也就只是北京官話,不能說它是滿人的語言。實際上,清代中後期,原本具官方領導地位的滿語,逐漸被北京官話取代,大量滿人自己都不會說滿語,使得滿語如今已經被聯合國視為瀕危語言。
所以,今日我們所使用的國語,是「南京官話↓北京官話↓注音校正↓國語」這樣的一脈相承,和北京地方話並不相同,和對岸經過羅馬拼音校正的普通話也不一樣,只是都承襲自北京官話這個更早的語言罷了。
Mandarin的由來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叫做「官話」,明清兩代其實都沒有強制推行過這種語言,單純是大家為了方便溝通,自然而然廣泛地使用。而「國語」這個概念,來自於一八七○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的「語言民族化運動」,日本後來加以仿效,清朝末期至中華民國初年的國語運動,只不過是因應這個潮流罷了。
最後,國語既不是投票選出來的,也不是「滿大人」的語言。由於英文以Mandarin Chinese稱呼現代標準漢語,Mandarin唸起來又很像滿大人,導致很多人以為國語來自於滿語。事實是,早在明朝末年利瑪竇的《中國札記》中,Mandarinos就已經出現,語源是葡萄牙人借自馬來語menteri,指的是官僚,當時滿州尚未入主中原,「滿大人」這個名詞,根本就不可能出現。
至於外省人用自己族群的語言強壓台語這種說法,更是不值一駁,當時國語不是任何一省人的「母語」,是一九三二年新創造出來的語言,亦即外省人和本省人一樣,都是「被迫」學習這個新語言,真要說壓迫,恐怕得從鐵血宰相俾斯麥開始怪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