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美術館閉館整修前精彩大展 ─ 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大家對於日本建築師隈研吾應不感到陌生,他的《十宅論》、《建築慾望的末期》、《反標的物》、《負建築》、《自然的建築》、《三低主義》,可說是建築人書架上的經典,但我想這是台灣第一次,透過詳盡而淺白的方式,剖析隈研吾的建築思維。
11月至12月底,隈研吾與台中勤美術館合作,策劃了勤美術館在閉館整修前最後一檔展覽—「隈研吾的材料公園」,這次並不是走馬燈式的羅列出建築師過往作品,反而著重呈現隈研吾在試驗素材的關鍵理念,可說是一窺「負建築」背後的奧祕。
,將堆疊石頭與磚的建造技術運用於木頭產物,傳達出想讓世界上的孩子能夠再次與樹木欽敬的設計理念。.jpg?resize=1200%2C800&ssl=1)
「隈研吾的材料公園」展—大客廳(tsumiki),將堆疊石頭與磚的建造技術運用於木頭產物,傳達出想讓世界上的孩子能夠再次與樹木欽敬的設計理念。照片提供:勤美術館
建築的強與弱、輕與重能夠同時並存嗎?隈研吾不斷地透過技術重新定義建材,原本極具重量感的石頭、磚瓦,在建材形塑時直接顛覆普遍的使用工法,他認為建材並不是沒有表情的冰冷物件,透過好的配置、塑形、也同時必須結合建物周圍環境,如此一來即便是沉重的石材也能展現出通透的輕盈感。
在他2000年所規劃、位於日本栃木那須的石頭美術館,便推翻了石頭的厚重感,反而召喚出石材的輕量。其關鍵在於石頭的厚度,與堆疊之中置入扁平而有規律性的孔洞,用洗鍊、簡約的方式運用媒材,反而讓媒材透出溫度。

石の美術館|STONE PLAZA。照片取自:takashi hira1O Flickr (www.flickr.com/photos/takashi_hirato/2248061313/)
這次展覽中,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中兩件代表性概念的作品「木靈(KODAMA)」與「大客廳(TSUMIKI)」,這兩件作品雖不是「建築」,卻充分反映出隈研吾對於建築的關注。建築物的用意並不是為了要崇尚高聳偉大或是樹立「紀念碑」,建物與環境應該是保持「動態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也就是將建築視為一個生命體,不斷地與環境「讓步」來追求平衡與適應。
「木靈」與「大客廳」以木頭作為基礎部件,透過不同方式排列,建構出完整的系統,「木靈」的結構雖然複雜,但運用允榫工法嚙合部件,即便不依賴釘子卻非常牢固,宛如大型的孔明鎖;與其相鄰的作品「大客廳」,將木頭以磚瓦建造的方式堆疊,觀者可以在作品周圍穿梭。

人、光影和微風都可以穿梭在作品之間。
因為素材,建築擴展了表現幅度
另一頭草坪散布著幾座簡易屋型的空間,由於表面以鏡面包覆,自身折射出周遭環境,屋子輪廓反而在草坪上若隱若現,這正是此區用意,展現出建築素材與所在環境的密切關聯。
每間屋子展示出隈研吾在30年來所運用、開發與試驗的媒材,包括簡單的玻璃、纖維、木質、石材、瓦片,挖掘媒材的極限,更關注將新而強烈的材質,以柔軟的質地呈現,例如開發和紙的可能性,原本易燃的木格柵能夠防火⋯⋯隈研吾擴張了素材自身表現的幅度,這也是他受到國際關注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室內展示中心則展出數件隈研吾代表性作品的模型。
長久以來,人類始終視建築與土地為財力象徵,在20世紀時鋼筋混泥土的建築技術突飛猛進,也蓋起了一棟棟高聳盤天的大廈,但究竟建築是人的庇護?還是阻擋隔絕了人與環境關係?
隈研吾致力延展素材的可能性,旨在創造出「有溫度」的建築,而不是「紀念碑」,也更進一步思考,建築與人共生雜處密不可分的關係,應與時間之河一同前進,與周遭環境融為一體,建築才有可能成為人的情感基石。
關於《隈研吾的材料公園》
時間:11月3日(六)至12月30日(日)開放參觀
撰文、攝影:張寶綺
照片提供:勤美璞真文化藝術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