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寒冰專欄 ▊晉惠聞蛙
一個人既然都能做文化評論, 還能出書,有什麼理由看不懂這首詩? 又怎麼會無法解釋給自己的孫子聽?
立委林昶佐認為,中華民國最高榮譽的「采玉大勳章」,是蔣介石用自己母親王采玉的名諱所命名,和台灣無關,理應更名。立委管碧玲則說,一位文化評論女作家跟她講,不知道怎麼跟孫子解釋「不問蒼生問鬼神」,所以文言文應該從課綱大幅調降,好讓她這位準阿嬤能夠教孫子。
這兩位委員的觀點,讓我想起一個著名的有趣故事;《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惠帝少見多怪,聽到癩蝦蟆叫,竟問身邊的人:「他們到底是為官還是為私在叫?」後世遂以「晉惠聞蛙」比喻愚昧寡聞的人。
誰知王采玉?
林昶佐以為蔣介石的母親叫王采玉,所以采玉大勳章肯定是蔣介石命名的。其實一九三三年國民政府制定《頒給勳章條例》時擬的釋義解釋就說的很清楚:「采者采色也,所以示差別。」(當時有十種采玉章,玉色依等級不同)、「玉為吾國珍貴之物,在昔士大夫即有佩玉,且用為國家朝聘之禮,禮記聘義篇曰:『君子比於玉焉』,詩云:『言念君子,溫如其玉』」。根本和王采玉一點關係也沒有。
何況,《頒給勳章條例》公布於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二日,但早在一九三三年六月間,蔣介石就已經獲得情報,福建的十九路軍即將叛變,立即布局準備應對,果然在十一月二十日閩變爆發,一直到隔年的一月十三日才全部敉平。
別說身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的蔣介石既沒權也沒空去管什麼勳章條例,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長汪兆銘還有立法院長孫科,這三個人的政治路線都和蔣介石對立,完全沒理由去拍老蔣的馬屁,更恐怕根本不知道老蔣的母親尊姓大名(王采玉早在一九二一年便已經過世),所以林昶佐根本就是望文生義、想入非非。
若真要這樣聯想,那除了中山勳章確實是為了紀念孫中山之外,卿雲勳章難道是為了紀念唐高宗時擊滅高句麗的名將獨孤卿雲?景星勳章則是為了紀念清朝末年當過巡撫與禁煙大臣的索綽絡景星嗎?
一首簡單明瞭的唐詩
再說到「不問蒼生問鬼神」,語出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原來賈誼主張「改正朔、易服色、制法度、興禮樂」,漢文帝打算採用,卻遭到大臣的一致反對,只好外放他做長沙太傅,等於變相流放。
五年後的漢文帝七年(西元前一七三年),漢文帝又想起了賈誼,召他回長安,半夜問他鬼神之事,聽到渾然忘我,感嘆道:「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意思是賈誼的才情還是比他高明得多。
李商隱為賈誼抱不平,認為賈誼明明有治國大才,漢文帝不問他怎麼治理天下蒼生,卻問他怪力亂神的事情,簡直搞錯方向、浪費人才。
這雖然是唐朝的古詩,但既沒有生澀冷僻的字句,意思也非常簡單明瞭,除非管碧玲委員那位文化評論女作家是位外國人,否則我實在想不出,一個人既然都能做文化評論,還能出書,有什麼理由看不懂這首詩?又怎麼會無法解釋給自己的孫子聽?
「晉惠聞蛙」那位搞笑回答:「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是因為晉惠帝再愚蠢,畢竟是握有生殺大權的皇帝,只好含含混混地呼弄過去。林昶佐張冠李戴、管碧玲睜眼說瞎話,卻還有媒體與某些團體跟著起鬨、興風作浪,真要比較起來,還真是不如一千七百年前晉惠帝身邊的太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