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半個世紀,跑遍整個地球 ── 吳炫三:「我只是個畫畫的。」

專訪從年紀寫起,實在不太禮貌,但吳炫三已經76歲了,仍藏著無盡的熱情和好奇,一雙腿還在非洲、中南美洲、南太平洋等地方跑,手邊也正在刻鑿一件即將在國美館展出的巨型木雕,但光是訪談前帶我們在四層樓的房子裡上上下下跑、一件件講述從世界各地蒐來的寶物,讓人不得不讚嘆,什麼是生命的能量。

吳炫三已屆古稀之年,工作室卻仍舊滿滿的作品,不得不讚嘆他充沛的精力。攝影:鍾雨哲
展出畫作、雕塑,集50年創作於大成
說他年輕,真的不是恭維,「我其實想考體育系,只是後來我跟楊傳廣一起走,發現他走一步我要走兩步,我就知道我不能做運動員了!」』我想起吳炫三在訪談中的玩笑話,但他真的是個運動員,在「創作」的馬拉松比賽中已經跑了50年,仍不斷前進,時而衝刺,從不停歇。
3月中在國美館舉辦的「吳炫三回顧展」,適逢吳炫三投入創作50年,展出作品從油畫、木板畫、水墨、組合式立體作品,以及量體浩大的巨木雕塑等近300件,最小幅的作品也在100號以上,光運輸成本就要四、五百萬元,堪稱是國內最大型的展覽,也是他畢生的精華。最難能可貴的,是可一窺吳炫三的腦袋到底在想什麼?包括札記、速寫、照片、歷年來的旅行足跡,都將一併呈現。如果你想了解「阿三」在紅什麼,這將是一次完整感受最好的機會。

吳炫三儲放作品的工作室,超過200號的作品比比皆是,畫作色彩鮮艷卻穩重,讓人看到了生命原始狂野的活力。攝影:鍾雨哲
吳炫三說,作品就像人有階段性的成長,每到了一定的時間點,想法都會有所轉變。例如早年去到非洲,那種陽光照射下,強烈的、像蜜蜂針刺的炙熱感讓人感動,就透過臉作為主要創作的元素,來表現陽光銳利如刀削的感覺,因為臉的表情記憶永遠是最深刻的。又剛好非洲人天生皮膚黝黑如鏡,想像周遭景物像是沙漠,綠洲的草地映照入景,發展出「把風景畫在臉上」這個獨樹一幟的繪畫觀念。我看著畫作上的非洲男人對照吳炫三的臉龐,其剛毅的線條和歲月皺摺又成了一幅畫。
從宜蘭到巴黎,找到「阿三」風格
但一切的最初,都來自宜蘭的鄉下,在稻田裡長大的吳炫三,自詡為真正的「農夫畫家」,從小跟著父親務農。農夫最大的本事,就是看天吃飯,天上的陽光、土地的顏色、水流動的線條和播種的時間。沒有水不能種稻,砂質的土,就要種甘蔗或地瓜,那是生存的本事。
1991年,吳炫三到巴黎長住,他想要找到真正的「阿三」風格,那麼,在巴黎的吳炫三,現在要種什麼?要怎麼看天、看土地、看時間和空間,怎麼生存,才能在巴黎十萬個畫家中出頭?
他想到「硃砂」,也是東方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紅」。吳炫三說:「小時候在鄉下有人生病,道士就會用公雞的血畫在符上,血淋淋的紅,這種紅代表陽氣、代表生命,能驅趕陰氣。」因此,吳炫三在接著的「紅白黑時期」,就以紅色代表生命、黑色為力量、白色為和平,賦予作品色彩的意義。

《臺灣排灣族王者像》,1996年,193×130 cm。攝影:池上鳳珠Paloma C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