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翻轉防災思維 打造自主防災社區

今年的十一月十七日,儘管時序已進入立冬,台北最高溫居然飆到攝氏33.1度,顯見受全球暖化影響,極端氣候發生愈來愈頻繁;同時,極端降雨更是造成土石流災害的元兇,如何強化地方政府與防災社區的連結,提升社區自主防災及耐災能力更顯重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今日舉行「自主防災社區2.0」啟動儀式,副局長王晉倫提供一個嶄新的防災觀點,「土石流或豪雨都可能發生,但土石流災害與豪雨災害則可以避免。」
王晉倫分析,民國八十五年開始,防災社區的概念在台灣成形。他形容,這二十多年來的演進,相關單位更有三個相關的「領悟」。
第一個領悟是,早期認為多興建防災工程等硬體建設用以預防土石流等天然災害是有效的,實則效果有限;民國九十三年,社區自主防災受到重視,第二個領悟是科技並非萬能:人,才是自主防災的核心;第三個領悟是,土石流或豪雨都是自然現象,例如只要有豐富的堆積物、充份水分,再加上足夠的坡度就足以形成土石流,「自然現象不等於災害。」
如何讓這些可能引發重大災害的自然現象發生而不致災,正是凝聚社區自主防災共識很重要的信念。
「所謂的自主防災社區2.0,把社區變為防災主體,由社區端擬定一個防災『劇本』。」
這與過去多仰賴政府端為社區制定相關防災策略大不相同,從昔日由上到下,翻轉為如今由下而上的2.0災防觀念。將自主防災社區2.0數字化來看,自助、共助、公助的比例是七比二比一,在在顯示以社區為主體、因地制宜災防機制的重要性。行政院災害防救辦公室副主任王怡文與王晉倫異口同聲地說:「村里長非常重要。」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民國九十三年起推動土石流自主防災社區,截至去年為止已在五百五十個村里完成初期建置工作,近年土石流發生時第一線緊急應變措施已見成果。
「自主防災社區2.0」啟動儀式同步頒發土石流自主防災標竿社區,全台計有二十六個社區獲獎,其中包括:南投縣水里鄉新山村村長林美玲,莫拉克颱風來襲,她和組織成員夜半摸黑陸續撤出50位村民,結果不久整片山坡崩落河谷;屏東縣來義鄉來義村村長高國光,凡那比颱風肆虐,他勸導約四百位村民下山依親,隨後土石流便沖毀東部落;還有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里長王國治,蘇迪勒颱風時期,以他為首的防災組織適時發揮運作,在災害徵兆出現時,優先協助十五戶合流部落居民,接著發生的土石流才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綜觀這些獲選為標竿的社區基層村里長,他們除了能事先了解村里內天然災害潛勢區,在接到水保局傳來的土石流紅色警戒通知時,更能第一時間請求轄區員警協助,甚至是聯絡消防隊支援派車接送像是植物人等行動不變的村里民撤離;與防災專員、鄰長、村里民等橫向聯繫,以及水保局、國防部、警消單位等縱向求助,才能讓天然災害發生時,社區的每一份子,一個都不能少地安全撤出。
這些獲獎者之中,最讓王晉倫印象深刻的是宜蘭縣蘇澳鎮聖湖里里長劉福元以及永樂里里長俞岸賓,「梅姬颱風之前,蘇澳從來沒有發生這麼危險的淹水災情。」
過去沒有發生,不代表未來不會發生;他們及時而準確的判斷,在災害發生當下,和消防隊員挨家挨戶敲門,請大家疏散撤離,成功詮釋了自主防災社區2.0 由下而上,全面翻轉傳統防災思維的新作法。
儘管防災不能只仰賴科技,王晉倫歸納出防災科技必定日趨微型化、行動化的趨勢,「科技最重要還是要與人結合,將天然災害的傷亡降到最低。」
撰文 王景新
攝影 juju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