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的重要~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

在選擇數位產品時,我們往往著眼於便利性,而忽略了它們造成的危害。為了追求些許便利,把新科技盲目地添加到生活中,回過神才發現自己淹沒在日益喧囂的科技產品裡。連線與離線生活有如一場零和賽局,過度連線正在全面蠶食我們的生活品質。
雷蒙.凱斯利奇(Raymond Kethledge)是美國第六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邁克.爾文(Michael Erwin)是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的前陸軍軍官,他們花了7年的時間合寫一本談獨處的書,2017年出版了《內向思考:為什麼孤獨的人總會很優秀?Lead Yourself First》,以聯邦法官和退役軍官的縝密邏輯,歸納了作者的觀點,並主張獨自思考的重要。
凱斯利奇和爾文解釋,獨處是大腦的一種狀態,與周遭的環境無關。他們定義獨處是一種主觀狀態,在那種狀態下,你的大腦不受其他大腦的影響。你可以在擁擠的咖啡廳或地鐵車廂裡享受獨處的時光,也可以像林肯在那棟別墅裡一樣,即使窗外草坪上駐紮了兩個連隊的聯邦士兵,只要你的大腦只思考自己的想法,你也可以享有獨處的時光。
相反的,即使你在最安靜的環境中,只要你讓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獨處就蕩然無存。別人的想法潛入你的腦中,可能是透過直接交談,也可能是以其他的形式,例如讀書、聽播客、看電視,或任何可能把你的注意力吸引到智慧型手機螢幕上的活動。獨處是指,你對他人創造的資訊毫無反應,專注於你自己的想法與體驗上,無論你身在何處。
爾文和凱斯利奇不是率先注意到獨處很重要的評論家。法國思想家巴斯卡在17世紀晚期寫下這句名言:「人類的所有問題,都是源自於人類無法安靜地獨自坐在一個房間裡。」半個世紀後,在大西洋的彼岸,富蘭克林在日記裡提到這個主題:「我讀了很多關於獨處的好書…我承認,對忙碌的人來說,獨處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
「交談可以促進理解,但獨處才能培育天才。」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過著獨居的生活,他不僅創作極具影響力的作品,似乎也過得非常快樂。英國著名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指出,「詩人、小說家、作曲家大多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獨處」,他列舉了笛卡爾、牛頓、洛克、巴斯卡、史賓諾沙、康德、萊布尼茲、叔本華、尼采、齊克果、維根斯坦為例,這些名人都是孤家寡人或沒有培養親密的人際關係,但仍然過著非凡的生活。史脫爾因此推論,我們認為親密互動是人類蓬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錯的,獨處對快樂和工作效率一樣重要。
維吉尼亞.吳爾芙在1929年出版的女權宣言《自己的房間》中認為,獨處是原創及創意思維的先決條件,但這個社會一直不讓女性擁有自己的房間(實際的房間及比喻的房間),以致於無法塑造那種獨處的狀態。對吳爾芙來說,獨處不是令人精神煥發的愉悅消遣,而是因為認知不再受到壓迫而獲得解放的形式。
在現代,這種壓迫主要是我們自己造成的,而且這種壓迫還愈來愈多,因為我們更喜歡數位螢幕提供的消遣。到了21世紀初,你可以看到白色的耳塞式耳機幾乎是無處不在。iPod的成功不僅在於銷量大,也改變了隨時隨地聽音樂的文化。讓iPod為你一整天提供背景音樂,變成一種普遍的現象,尤其對年輕一代來說更是如此──出門時把耳機戴上,只有在你不得不和另一人說話時,才把耳機摘下來。
由iPod啟動的這番轉變,在後續發布iPhone後,或者更廣泛地說,在2010年代隨時連線上網的智慧型手機普及後,才充分發揮潛力。智慧型手機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快速瞄一眼──這導致所剩不多的獨處時間蕩然無存。你只要稍稍感到無聊,偷偷地瀏覽APP或行動版的網站,就可以立即獲得他人提供的訊息,得到立即的滿足。
現在你可以從生活中徹底排除獨處的機會,我們需要擔心大家可能完全忘了獨處是什麼狀態。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獨處的機會日益消失。然而,這類討論之所以變得複雜,部分原因在於我們很容易低估這種現象的嚴重性。雖然很多人坦承他們使用手機的時間可能太多了,但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這項科技的影響有多巨大。如果把聽音樂、聽有聲書、聽播客的時間也加進去,你會更清楚看到我們如今已經很習慣從日常體驗中消除獨處的機會。
提供:深度數位大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