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商心理師許皓宜:每個人內心都有56道陰影?

面對光明,陰影就在我們身後。~海倫凱勒
急凍了幾天的台北,終於迎來難得的冬陽,在背光陰影的相伴,正適合與諮商心理師,也是作家許皓宜相約來談談新書《情緒陰影》的時候。
這本書一月甫推出便立即登上博客來暢銷榜首,至今仍在新書榜上居高不下。然而,每年持續創作也時有新作品推出的許皓宜,卻語出驚人地說:「這本書寫完想封筆了!」這也難怪,相較過去的作品,這次她以整整12萬字的篇幅,聊情緒、談陰影,心神耗費之大可以想見。
加上全書內容都是她親自「面對情緒」的心路歷程,願意如實呈現已不容易,但她說:書寫不是為了她自己,而是為了更多同樣「受情緒所苦」的人。
你用情緒想事情,還是用邏輯想事情?
這裡有兩個不同的場景,讓我們一起來想想:
場景一:終於等到遲到半小時的男友,妳的心情如何?儘管知道對方不是故意,原因可能是會議延後、塞車耽擱,卻還是忍不住責怪對方,沒把自己放在心上而大吵一架。
場景二:被老闆、客戶盯了一整天,下班一回到家,看到孩子兩眼發直地盯著螢幕玩線上遊戲,那個死樣子看了就火大,不分青紅皂白劈頭就罵。
「所有情緒讓你不舒服的時刻,就是陰影。」就像上述情景,情緒一來怎麼擋也擋不住。從事心理諮商多年的許皓宜,也誠實分享:「我從青春期就在想,怎麼擺脫情緒化這件事情。受情緒所籠罩的時候,當事人很辛苦,甚至很痛苦。」
身為諮商心理師,曾負責「重案組」的許皓宜,經常得面對跳樓、跳海、鬧自殺的個案,這類危機案件處理多了,讓她明白:「造成這些遺憾的背後,都有情緒在折磨人。」
剛從事諮商工作時,許皓宜曾經以為,成功的諮商過程就是要讓對方哭得唏哩嘩啦,這才表示有catch到對方的感受。慢慢的,她省察發現,所謂的諮商是人與人的交流,是陪伴對方覺察自己,而不是只有大哭一場。
當然,哭也是一種方式,因為有些人是連哭都哭不出來的。她記得曾有一位男性,在父親過世後30年之間沒掉過一滴眼淚,他來找許皓宜,問自己是否有什麼問題?
「是情緒,讓很多人受苦其中。」她說。
傳統價值觀普遍認為,承認自己情緒有問題就是脆弱且沒有用的人,因此很多悲劇,像是自殺者,都有著無奈的情緒在心裡面。這些人有些是真的較情緒化;但也有相反的狀況,有些人則堅持自己是理性的。
「能自覺自己是不是情緒化的差別,是在願不願意『承認』。過去一談到情緒,常常因為是壓抑或被壓抑,於是怪罪別人,認為通通都是別人害的我們變成這個樣子。」她語重心長地說:「有一天,當你願意承認種種情緒都在自己身上,那一刻,我們才會獲得解脫。」
《被討厭的勇氣》、《情緒勒索》,
這些暢銷書反應了什麼?
擅長「用關係說故事」的許皓宜,總能用最簡單例子把心理學理論說個清楚,並讓人一聽就懂。
她之所以成為諮商心理師,正是來自一次刻苦銘心的失戀。那次痛苦的領悟,源自她與男朋友吵架時都習慣性以「分手」要脅。終於,當她再一次提分手時,對方竟很乾脆的回答:「好!」這答案讓她相當驚訝,由於引發的「情緒」張力太強,讓她渴望能理出這事件的問題答案,她努力想用「邏輯」來搞懂到底發生什麼事?
「最後我發現是自己的個性很糟糕,固執又瘋狂,又很難搞。」
以自己為例,誠實與讀者分享心路歷程的她,也讓大家明白,原來就算是諮商心理師也會遇到和我們一樣的問題,會發生同樣的狀況,這樣的分享也讓許多人對這位像鄰家女孩般的諮商心理師更添親切感。
提到這幾年被廣泛討論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許皓宜說,阿德勒是令人敬仰的心理學前輩,儘管從小就歷經悲慘人生,但他始終很正向,談的都是自卑與超越,「這概念非常棒,卻很難做到。所以,在很多場合我被讀者問到時,我會說,被討厭的勇氣很好,但是,我做不到。」
她認為,阿德勒的理論被片面解讀。那麼要怎樣能才讓心理學更接地氣,更符合讀者的需要?
(請轉下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