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鍵下的理性與感性 蕭邦的鋼琴與前奏曲

1830年,在西班牙馬約卡島(Majorca)的帕爾馬城(Palma)港口,胡安包薩(Juan Bauza)細心地鋸木、刨木、上弦,在資源匱乏的情況下製作一架島上罕見的樂器─鋼琴。想不到的是,這架琴後來的主人將會創造出永垂不朽的雋永樂章、新穎的音樂概念,更將深深影響一整個時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
1838年11月,蕭邦(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與喬治桑(George Sand),及她的兩個孩子從巴黎前往巴塞隆納,再搭船前往馬約卡島躲避巴黎的濕冷寒冬。他們在帕爾馬山區一處半廢棄的修道院落腳,設法在島上物資匱乏的情況下打造居家,只是蕭邦從巴黎寄來的鋼琴遲遲不能抵達。最後友人找來包薩製造的小鋼琴,讓蕭邦得以創造出浪漫主義音樂史上最重要著名的作品之一二十四首前奏曲(24 Preludes)。
從喬治桑的紀錄可以知道蕭邦作曲時的舉動、心境、表情及島上生活的點滴,而島上偶爾的暴雨及大自然的聲響,也被蕭邦巧妙融入樂曲之中。之後蕭邦與喬治桑回到巴黎,最後分道揚鑣,老死不再相見。1849年,蕭邦死於困擾多年的肺結核。
蕭邦超乎常人的天才、高度敏銳的心靈,能將內在觀照出如電光火石的心緒巧妙捕捉,再利用紮實高超的作曲技巧,譜成個人獨創的即興式樂章,深深觸動人心。70年過去了,這架鋼琴依舊佇立在修道院的小房間,直到1913年,猶太裔波蘭音樂家蘭多芙絲卡(Wanda Landowska, 1879-1959)重新踏上這段旅程,輾轉到了修道院並帶走這架鋼琴。
1935~1949年二次大戰期間,納粹佔領波蘭及法國,並宣稱蕭邦與音樂屬於德國,搶走蘭多芙絲卡所有的藝術珍藏,當然也包括那架鋼琴。蘭多芙絲卡只好遠走美國避難,終生未再踏足歐陸,也未再見到這架蕭邦的鋼琴。
《蕭邦的鋼琴與他的前奏曲》作者保羅齊迪亞(Paul Kildea)無意中得知這架鋼琴的故事,他四處尋訪鋼琴下落而未果,最終轉而追尋起蕭邦前奏曲的歷史。透過演奏這些曲子的樂器、詮釋曲子的鋼琴家,及曲子所代表的傳統,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透過大量豐富細緻的場景描述,一步步探索這位深受世人愛戴的作曲家蕭邦與這組重要作品的故事。
當中穿插了蕭邦與喬治桑的分合,闡述了蘭多芙絲卡與蕭邦的關聯,同時將這一世紀關鍵數十年的歐陸文化與政治史融入書中。蕭邦與蘭多芙絲卡的故事,可說是歐洲最動盪的一個世紀的寫照,當中歷經了多次革命、兩次世界大戰,音樂則從沙龍走向對人民開放的音樂廳,國家體制也從君主制過渡到共和制。
作者保羅齊迪亞是知名指揮家、藝文界人士、音樂史作家,以蕭邦的鋼琴為主軸,蕭邦的信件、喬治桑的紀錄、時人的評論與傳記、180多張珍貴圖片與照片為基底,用優美的筆法交織出書中故事,讓人彷彿身歷其境,隨著他生動的引導,帶領讀者踏上浪漫主義音樂的旅程,並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音樂隨時代變遷的意義,完成結合樂器、歷史、音樂史的蕭邦傳記文學,不僅認識蕭邦,更認識他經歷的歷史巨變的時代。
2010年,鋼琴天后阿芙蒂耶娃在國際蕭邦鋼琴大賽榮獲首獎桂冠,也是國際蕭邦鋼琴大賽史上繼阿格麗希後、45年來再現的女性金獎冠軍。她是蕭邦的故鄉波蘭華沙愛樂樂團與波蘭國家廣播電台交響樂團演出的常客,並與蕭邦學會長期合作。她與十八世紀管弦樂團及指揮法蘭士.布魯根(Frans Brüggen)一起發行蕭邦協奏曲的古鋼琴錄音,滿載盛譽。2015年環球DG唱片出版從1927~2010年間最重要的蕭邦大賽冠軍系列錄音專輯,並收錄阿芙蒂耶娃的錄音為系列之一。阿芙蒂耶娃無疑是新一代蕭邦作品最佳的詮釋者。
被《BBC雜誌》譽為「真正的蕭邦!」的阿芙蒂耶娃,跳脫刻板的框架,她詮釋的蕭邦並不特別著重情感的外放,反而是均衡內斂富有詩意的風格。她強調尊重作曲家的意志,理性地以無瑕的技巧毫不妥協忠於原譜的同時,又能感性地細緻地結合情感,彈出自己的想法,令人有穿梭於不同時空情境之感。
知名樂評家與廣播主持人焦元溥表示:「阿芙蒂耶娃為蕭邦提出極具創造性的詮釋,卻驚人地都在樂譜的限度之內。」《金融時報》更讚賞「阿芙蒂耶娃讓音樂有了生命,活了起來!」她琴下蕭邦剛柔並濟,理性與感性適以相成 。
11月5日阿芙蒂耶娃將演出2010年蕭邦鋼琴大賽中的蕭邦第3號詼諧曲、升C小調前奏曲、波蘭舞曲《英雄》三首經典指定曲,另有馬厝卡、敘事曲與夜曲,並首次為台灣樂迷呈現穆索斯基名作《展覽會之畫》,邀請樂迷一同漫步蕭邦與穆索斯基大師級的音樂世界。
照片:商周出版、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