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錯過的亞洲動盪剖析 —— 5本亞洲局勢精選

亞洲局勢在近年來瞬息萬變,隨著中國、北韓、以及東南亞諸國政治勢力的崛起,美國不再是世界一方霸權。了解當今亞洲整體的脈絡,除了眼下變化,更應該了解在地過往歷史。這個月《潮人物》為你精選5本亞洲議題新書,從歷史、文學、經濟、政治等不同觀點,帶你了解這巨大變化背後的細微脈絡。
1.融合多元民族、兼具 東西方優點的新興世界強權 ──《印度:南亞文化的霸權》
印度,擁有多元民族與文化的國度,在歷史洪流中兼容中亞、伊斯蘭與西方的優點,透過其文字、宗教、政治的影響力,奠定南亞霸權的地位。
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洪流中,印度的社會制度與宗教規範於吠陀時代奠定,是現今印度傳統文化的源頭。天文、科學等知識,是跟阿拉伯與中亞間相互交流後,彼此影響而來。藝術、文學與王制在笈多王朝時建立起古典形式,代代沿用並傳承下去。即便經歷穆斯林與大英帝國的統治,仍未完全伊斯蘭化、西方化,反而融合成印度獨有的樣貌。民族主義更是為印度注入新思想,甚至蔓延至周邊國家。
歷經各個時代的演變,融合多元文化的經驗,才塑造出今日璀璨亮眼又與眾不同的印度文明。印度文明可以說是印度史的縮影,而印度文明不僅屬於印度,從古至今,無論是文字、藝術、宗教、建築等,許多方面都影響南亞國家,進而轉化為歷史與文化的一部分。印度是南亞地區歷史的源頭,了解印度,就能掌握整個全南亞。本書史軸縱觀古代至當代,從文明起源到形成民族國家,全面總覽印度五千年的歷史軌跡。
市面上有許多與印度歷史有關的著作,但真正能概括全印度的卻鮮少。本書由知名古印度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湯瑪士特洛曼去蕪存菁,並以見微知著的寫作手法,搭配三十四張地圖與圖片,寫出精彩的著作。無論是對印度有興趣,或是想到印度旅行、經商、求學,甚至是生活的人,本書能滿足你探究印度歷史的好奇心,這絕對是人人都該擁有的印度史、南亞史入門聖經。
2. 重量級學者阿里夫.德里克第一本在臺出版著作 ──《殖民之後?臺灣困境、「中國」霸權與全球化》
土耳其裔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2016年5月應成大臺文系之邀,來臺發表系列講座。本書主要內容,即為相關的五篇講稿,以及一篇深入專訪,從中不僅可見德里克快人快語的一面,也能看到他學思歷程的幾番轉折:從60學運狂飆年代的親身參與者,到70、80年代的中國共產革命研究者,90年代轉而投入後殖民與全球化理論,然後據此進一步分析解釋「後革命」時代的中國。
事實上這位國際知名學者與臺灣頗有淵源,1969年曾來臺學習中文,90年代又多次造訪。但臺灣卻從未出版過他的著作,本書《殖民之後?》是第1本,大致涵蓋了他學術生涯後半場的核心關懷。
面對一個後殖民與全球化的世界,殖民真的結束了嗎?全球化終將使世界融為一體?
德里克對於後殖民與全球化境況並不樂觀。帝國殖民體制雖然崩潰,隨後的國族建構浪潮,卻往往使用殖民手段壓迫少數、消滅差異。而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不但沒有消融隔閡,反倒強化了民族國家之間的競爭與自我意識;況且當資本主義全球化,造就資本可到處流動的跨國企業,深刻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何嘗不是一種殖民形式?
殖民處境仍無所不在,在全球化的今日,更徹底的殖民正在發生。告別革命重返世界貿易體系的當代中國,正是受益於這樣的全球結構,並挾其經濟成就強勢發聲。德里克對此深表憂心。他指出中共以反擊歐美殖民主義和反抗西方文化霸權為由,一方面雄心勃勃展開「中華」民族復興大業,視解決臺灣問題為終結舊殖民體制的遺害(但對於臺灣來說卻是再添一筆殖民歷史);另一方面動輒強調中國文化特殊性,來合理化自身的威權統治。他疾呼知識分子此時更要勇於批判與分辨,不該輕易接受以文化差異為託辭的主張。
德里克已在2017年12月1日過世,因此本書也是他的最後遺作,一份給臺灣的臨別贈言。他形容臺灣是「殖民主義製造的土地」,而他對殖民主義的戮力探討,特別是殖民主義、民族主義、歷史認同之間糾葛的關係,今時今日尤其值得我們省思。
3.剖析該區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 ── 《血路盛世:當代東南亞的權力與衝突》
《血路盛世》的作者麥可瓦提裘提斯,牛津大學博士,旅居東南亞40年,曾任西方主要媒體東南亞特派員、BBC記者,因其深厚資歷與廣大人脈,2004年獲延攬加入日內瓦的國際組織「人道對話中心(Centre for Humanitarian Dialogue)」,擔任亞洲區衝突協調主任,穿梭泰國、菲律賓、緬甸及印尼之間,為血腥衝突尋求和平解決之道。《血路盛世》一書總結四十年來對東南亞10國的政治社會觀察
在東南亞國協閃亮前景,與各國驚人經濟成長潛力之下,我們似乎偶而浮現,但未曾深思的疑問:為何東南亞最富有的國家之一,如馬來西亞,總是為重大貪腐疑雲壟罩?為何緬甸、泰國與菲律賓的暴力衝突新聞總是源源不斷?印尼與馬來西亞持續向基本教義派深化的宗教信仰,以及中國崛起會如何影響區域與世界?
本書最精采的紀錄與論述在於第二部「衝突」中,麥可以第一手親身經歷,敘述如何透過多年努力,穿梭泰馬邊界衝突省分,移師埃及、敘利亞、突尼西亞、瑞典等第三中立國家,將致命的泰國南部穆斯林民兵及冥頑不靈的泰國政府代表,帶上談判桌。其中也發現不少暴力衝突不單純是政治因素,更夾雜各方勢力的利益劃分或維護,例如菲律賓南部民答那峨穆斯林游擊隊素以血腥作風聞名,部分原因是出自捍衛行之有年且收入頗豐的走私與綁架利益。
不同於單純爬梳政治歷史的書籍,麥可瓦提裘提斯在《血路盛世》中,大量截取三十年間記者與十年衝突協調人專業生涯中第一手親身交手過的重要政治人物,栩栩書寫其性格、決策與影響;更由於長期深耕經驗,得以對照不同世代領導人的風格變化,對國家政策與衝突爭端解決的影響。《血路盛世》呈現出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區域,夾在新時代列強(中、印、美、中東)的勢力下,權力與衝突相互脈動的精彩論述。
4.讀懂韓國,了解台灣 ── 《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 ──韓國MBC記者提供的鏡子》
韓國兩任總統李明博與朴槿惠以政治力干預新聞編播,促使KBS和MBC兩家公共電視台記者為爭取新聞自由大舉抗爭。雖然有強勢的工會力量做為後盾,但記者們付出的代價卻是將近十年的青春年華,還有往後的新聞生涯。一直到2017年12月初工會的發聲與抗爭終於獲得逆轉勝,全員復職。
本書為2012年,身為MBC工會宣傳局長的李容馬記者,為了訴求公平報導,與其他工會成員一同策畫為期170天的罷工活動,最後卻因此遭到解雇。爾後,他又被醫師診斷為腹膜癌末期。即使是重病纏身,仍未澆熄李容馬記者的希望,他一邊奮力地與病魔抗戰,一邊著手為兩個雙胞胎兒子寫的書。
透過本書,李容馬訴說自己一路以來所生活的世界,以及這個世界未來該有的走向;記述著他曾經歷過的韓國現代史(如民主化運動等),並以將近二十年的記者角度,融合曾經採訪過經濟、文化、外交、司法、政治等領域的經驗,分析韓國社會與媒體的弊病所在,除此之外,也向讀者傳遞「為了讓下一代可以在更加自由平等、充滿人情味的社會生活,韓國國民必須團結起來」的信念,自始至終他堅持相信「世界可以改變」,變得更好!
5.《東亞文學場:台灣、朝鮮、滿洲的殖民主義與文化交涉》
自甲午戰後到冷戰體系形成之前,殖民主義在東亞掀起大規模的人群流動與文化混雜,迫使我們至今猶須不斷回溯東亞現代文化生成的種種假設,挖掘東亞內部的文化傳承與變異形態,探討戰爭與變局、體制與資本、中心與邊陲、主體與他者、族群與帝國、語言與翻譯、藝術與互文,如何影響文藝的表現與傳播,又如何形成多維的文學史競合。
本書聚焦於20世紀前半期東亞變局中活躍一時的跨文化流動現象,探討「滿洲國」、台灣、朝鮮、中國淪陷區的文藝生產經驗。此時期的跨文化流動過去分屬各國的文學史範疇,不易被置於一個視野下關注。然而,剛脫離污名化階段的滿洲國文學、淪陷區文學,或者隸屬殖民地文學的台、韓文學,十分有必要置於同一個視野下進行後殖民省思。透過複數文學史的交叉觀察,重新解釋文化殖民現象,尋覓其中的思想資源,有其當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