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興建築散步❶漫遊台南土溝村農村日常
第一站,不免俗在土溝,也必須在土溝。
土溝村位於台南後壁,距台鐵後壁火車站約10分鐘、高鐵嘉義站約20分鐘車程,鄰近紀錄片《無米樂》崑濱伯種稻的菁寮社區,土溝村仍保有嘉南平原稻田、農舍鄉居風光。
2009年,當時久居北部的陳永興建築師因月津港翻新案而南下,又緊接參與土溝農村再生建設計畫,入村田野調查研究後,他知道,他要留下。於是,租下村民的一條龍古厝作為水牛建築師事務所,與9位「小水牛」一同傾聽自然與土地的呼吸,學習從嘉南平原祖先智慧的風土建築,轉化至現代居住空間的創造與演譯。
土溝農村文化學堂
漫遊土溝無牆美術館
沿著農田及古厝、迎著草香與土氣,漫無目的地散步。聽風跟樹的和鳴,淋一點冬季無預警的短暫細雨,讓落在遠山的紅艷夕陽,曬你的臉龐、你腳下的土地,及圍繞身邊的萬物生命。在土溝村的散步,不過如此,卻可能是一輩子的感動。
土溝村散步,有幾處是特別絕妙。因為土溝村也是社區營造蓬勃的農村社區,尤其2004年起,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學生陸續加入社區活動,農村社區融入另一股生命力。
鄉情小店
如南藝大學生與在地居民及藝術家,將村長家廢置的豬舍,合力改造搖身一變名為「鄉情客廳」的無牆社區中心。以木與石材為基,村民或藝術家的共同創作為飾,可能是燈、磁磚,書法或機車後照鏡,整個空間於厚樸中顯露色彩斑斕的人情味,能讓農民走進來,開水龍頭沖腳後離去,也能讓村民炒著大鍋菜圍桌泡茶,更能讓遠道而來的旅人,舒服坐著,感受這兒的風土民情。
鄉情小店內部 鄉情小店的客廳
沿著路,陳永興一個個指出比鄰於村民透天厝旁的的裝置藝術,雖是異鄉人,但那自然融於村中的姿態似宣告著「我已是土溝村的一份子」。
接著,來到水牛建築師事所團隊,於草地架高的「水牛書店」。這是水牛建築師事務所已完成百件的「小木屋計畫」之一,為學童而建的小木屋,誕生自事務所後方的木工房,生態木屋裡鋪著榻榻米的木空間,伴著悠悠書香。於台灣各校園落地,給孩子一安身之處——畢竟,有一小木屋能藏著、窩著,可是每個人兒時的夢想呢。
水牛書店 水牛書店
自力營造的夢想汗水
事實上,水牛建築師事務所每年都會邀集年輕建築人,進行自力營造,「水牛書店」與一旁的「水牛廁所藝廊」皆是實踐自力營造木構(造)的成果。撫摸著手感的木作溫度,讓人聯想到陳永興建築師在發表的短文裡說道:「透過自力營造與勞動的過程,了解一個專業者要有同理心,能放低姿態,以建造自己的家的心情,來建造每個建築物。也因為是完全的參與,反覆的修正、流下汗水,來累積創作的能量,一種貼近真實生活的能量。這樣的過程,是深植人心,永恆的喜悅。」
跟著陳永興繼續散步小旅行,不遠處於水牛公園入口,我們遇上另一頭「水牛」。這座水牛將軍像由嘉義石雕家侯家福所作,牛身另雕一牧童閒適臥躺於上,表現土溝村曾經的農村景象。於形體及精神象徵來說,牠都是土溝村的最後一頭水牛,面容溫厚的「牠」靜靜望著我們,或說,是望著土溝村。
水牛公園門口的水牛石雕
向公園深處走,經過大榕樹,隔著木欄便能見到「土溝」的源頭——一條自然蜿蜒的排水溝,這條活水,灌溉土溝里的6個庄及百位村民,它見證村莊的歷史,年復一年,有起落、有衰興,但只要仍有人在,這座鄉村便能存在。
好了。陳永興建築師說,接下來,我們去鹽水月津港吧。
撰文:黃慧倫
攝影:詹樹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