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餐桌 科技篇 ▌某一晚,我們在台北W飯店……
談品牌,談生意,最終比的還是生活情境。今晚聚集了台灣一群最頂尖腦袋的人,從事的產業是科技相關,但關心的是市場及經濟、思考的是台灣的解答。總括是,談意識形態不如談生活型態和文化底蘊,那才是真正的武器。生活的深度,從美學、藝術、到共享的細節,這個屬於全台灣人民的「集體故事」才會是「品牌」的堅實基礎。
賣產品,賣的是國家,賣人的性格,法國貨、德國貨、義大利熱情,賣背後的靈,都在於摒棄了商品的實用性實用是隨時可以被取代的,當有更越多「功能」出現的時候。但價值則是無法抹滅的心理想像,瑪麗蓮夢露的裱畫、貓王的原版簽名唱片,五百萬的錶,或,孔劉住過的飯店,那不是商品,而是滿足卓越的精神投射。
台灣市場小,本有征服世界的打算,拼命之餘不如也要同時「好好過日子」,這個概念跟本期的主題「台北成為一個品牌」是相同的,台北和台灣必須成為華人的生活文化中心,從這裡來的想法、概念和產品才會吸引人。科技人讓我佩服,學的硬梆梆的數字,推的是軟綿綿的情調,俠骨柔情是不是這個意思。
一〇六年六月二日
▋台北W飯店 紫艷中餐廳 ▋
今天我想從國家戰略談起,近年最大的事情就是川普當選,一些沈默的美國人反撲了,他們覺得歐巴馬只關心跨性別者要用什麼廁所,卻不關心大家的死活。這跟台灣有點像,最後還是回到經濟、生存。
假設你相信人類一定會進步,那麼婚姻平權總有一天會合法,這是可以耐心等待的;我們花很多力氣和媒體篇幅在討論一些時間會解決的事情,例如勞工、一例一休、廢死,但台灣目前最急迫的問題卻是經濟和生存。台灣人普遍感到失望,基層人民甚至覺得受到歧視,但因為他們平常比較沈默,大眾也看不出來,假設今天資訊管道只有媒體,很容易誤以為全台灣人都愛唱高調,認為形而上比肚皮重要。
媒體不要誤判人民的耐心。
楊建銘:我在歐洲工作過,能體會種族歧視的問題,不只美國,連世界上最古老的民主國家英國、發生過大革命的法國,都有很大的差異。英國人滿嘴講民主,但骨子裡崇尚尊貴和血統,而法國人滿嘴講平等,心裡卻歧視人,文化的討論很複雜,會與許多經濟問題糾纏一起。
希望文化差異不要變成意識形態的糾纏。
徐竹先:不管正確與否,川普提出明確的國家目標。中國已有相當數量的人民正思考國家的未來和前途、認真看待國家發展,你看一帶一路,由多少人、多少年的縝密規劃出來。
中國堅持他的步調,不會討好我們,也不打算討好任何世界的人。我的工作是協助台灣廠商至大陸建立商業規劃,我們有財務顧問,當然免不了聘雇許多大陸年輕人,他們下班後的生活豐富多元,爬山、開車自助遊、度假……每個禮拜都有活動,完全不輸給台灣年輕人,他們現在開始多方涉略生活跟情境,生活提煉出來的創新也不落人後,國家發展有目標;反觀台灣,人家真的有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