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級玩家》之前,一定要知道80、90年代的4個潮流元素
雖然說「流行復古」,不過這幾年在各個領域,都開始把觸角往80、90年代走,為什麼?對於現在主要的消費族群而言,他們在那個年代連小學都還沒上,怎麼會有共鳴呢?其實,大家都多慮了。
就像史蒂芬史匹柏的新片《一級玩家》,雖然是改編劇本,不過原作中就有著大量80、90年代元素,而且,他大佬可是隔了十幾年才再次拍科幻片,這中間光是電影拍攝技術、特效,甚至到觀眾口味都變了,史匹柏哪招架得住?雖然史蒂芬周說過「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食神」,不過,有些事情偏偏是改變不了的,除了不只有心,還要有愛。
史蒂芬史匹柏充滿80年代元素的科幻電影《一級玩家》預告。
所謂「流行復古」並不只是模仿以前的風格,正確地說是把既存元素再加以利用,並且以符合現下的風格重新作詮釋。若是以電影而言,台灣的國片也是如此。《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女朋友。男朋友》,都是把時空背景往回拉30年。為什麼?四個字:「承先啟後」。
雖然《變形金剛》電影中說,很多科技都是從密卡登身上學來,而當初就是在登陸月球的時候,才發現了賽博坦星機械生命的存在。雖然這是電影虛構的,卻也是根據當年太空競賽、宇宙探索、太空梭等時事為基底來杜撰,如果就通俗文化來說,80年代有幾個關鍵詞:宇宙、電視、體育;90年代則有不能忽略的、取自街頭而到處用之的次文化。
1. 宇宙──科幻成為生活話題
改變流行面貌的MTV音樂頻道,開台時就以太空人作為宣傳廣告及頻道象徵,後來推出自製影片如《鱉四與大頭蛋》,大受年輕族群歡迎。(照片來源:www.youtube.com、consequenceofsound.net)
回到80年代,美國在民主國家是絕對獨大的,也因此包含台灣、日本在內(再加上戰後國際關係等問題),「美國文化」都是兩地主要接觸到的外來文化。先來講宇宙這件事,主要是哈雷慧星與太空梭的科技大躍進。首先,每隔75年左右會接近地球一次的哈雷慧星(1P/Halley),給了人類用肉眼能看到的天文奇景的能力,有資本技術進行太空探測的各國,無不把握這次難得的機會,竭盡所能地探究這已超過兩千六百年的天文現象,就為能在科技競賽中能搶先插旗。
另一方面,從1981年開始的太空梭任務,許多小男生迷上了「天體觀測」以及「天文科學」,甚至把「成為太空人」當作未來志願。普及科學在這個時候成了生活話題,大量的科幻元素也成了創作發想。當年,史匹柏不就拍了部經典的《E.T.外星人》,這直接影響了流行天王麥可傑克森,還有《星際大戰》系列、《星艦迷航記》系列。這些又不得不談下一個話題了:電視。
許多80年代經典科幻電影,不僅是許多電影人及粉絲的養份,更在這幾年陸續被改編成新版,或是開拍續集而上映。
2. 電視──老是開著MTV就超酷的啊
說電視,怎不說電影?因為相較起電影逐漸成為許多人的休閒嗜好,小螢幕上有著更重要的里程碑,那就是1981年開台的音樂電視網MTV。顧名思義,MTV是專門播放音樂影片的頻道,剛開始時大多是歌手演唱的畫面,後來逐漸變成特別拍攝的影片。這樣的產業變化,間接影響到許多從業人,很多電影導演都曾是拍MV及廣告出身,也讓許多創意人有更多發揮舞台。
當然,音樂產業是最直接的衝擊。也因為如此,曾經有「MTV世代」的名詞,用來形容看著MTV長大的孩子,尤其是因為結合了音樂影像等刺激而發揮出的創意;再者是,因為任天堂被稱為紅白機的Famicom(Family Computer)普及,又是另一項影音及創意的刺激。
任天堂紅白機推出後,改變了人們休閒娛樂習慣。瑪利歐不但成為世界知名的虛擬角色,催生出遊戲的手塚卓志、宮本茂、近藤浩治,也跟著瑪利歐也成了遊戲界傳奇象徵。(照片來源:wikipedia)
自從任天堂推出《超級瑪利歐兄弟》後,電玩逐漸成為大家喜愛的休閒嗜好。看看現在,手遊甚至電競都已經成了新興的產業。再者,由於家用電玩主機的盛行及發展,間接引發後來由PlayStation展開的電玩熱潮。這代表什麼?需要大量編寫電玩的人才大,電腦特效技術及繪圖能力也突飛猛進,然後又回饋到了影像製作。這麼說好了,現在好萊塢電腦動畫及特效,電玩的普及化絕對要算上很大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