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策展到翻轉 林右昌的基隆煉金術
2022 城市博覽會,我以為到了 2033,至少我覺得水準是差距目前國內一般的展覽,進步至少十年,比想像中巨大很多。這次基隆文化局,邀請文潮院夥伴,我們第一站就到舊火車站的頂棚下,它現在,成了一座大型的城市規劃工作室,中央一座長寬超過 10 公尺的基隆模型,分區塊再拉出未來幾年要完成的建設,具體且同感,旁邊且一台 3D 印表機,24 小時不停忙碌,一點一塊的疊起未來十年的基隆,熱血,這才是熱血。
這裡是城市博覽會主展區 A,呈現基隆市港中心透過市政建設的翻轉改變,內容聚焦於基隆的文化治理與市民共創等核心內容,並連結港城丘的地理特色,主題為「時代基隆」。





從火車站到西二倉庫,透過老照片和先人的歷史足跡,原來這裡是進入台灣的第一入口,荷蘭人,清朝人,日本人,中會民國,幾百年來,第一眼看到的台灣,都是那座淺淺山,和這片短短的海。
一直爬到太平國小、一路延伸至 KEELUNG 地標,再回頭瞭望國門廣場和海洋廣場等,看到台灣鐵道的起點,所以西 2 倉庫主題為「起點城市」,結合首創的海上觀展、夜間觀展及光雕展演、國際級公共藝術和戶外表演活動等,令人目不暇給。










搭車不到十分鐘,我們到了另外K副展區,以要塞司令部為主體,是才修復完成、熱騰騰的歷史建築,實在壯觀雄偉。這棟建築是最早從 1896 年日軍在基隆設立「基隆要塞指揮所」後,1903 年正式成立「基隆要塞司令部」,建築則在 1928 年完成,不要小看它,它管轄範圍,涵蓋了基隆、一直到苗栗後龍,可見當初建造時可也費了不少功夫。
外觀由貼附褐色系十三溝面磚的立柱與舊米黃色調的洗石子欄杆組合而成。入口正面設有雨庇讓車輛可直接駛入;為了配合基隆多雨潮濕的氣候,抬高了地坪以減少濕氣外,並設計了可避免風雨直接襲入室內的外廊,內部窗戶均採上下疊窗,也是為了通風,增加陽光,日本人的心思細膩,是這裏的主要看點。


旁邊不久,即 B 展區。包含舊漁會正濱大樓、正濱漁港及和平島等。主要規劃是闊別兩年的「基隆潮藝術」。
正濱漁港曾經是全台灣最大的遠洋漁業,潮藝術就以漁港為發想,圍繞著漁民、漁獲、和魚食,17 組藝術家包括郭月女結合白膠、漁網等複合媒材創作,隨時間不斷生長,將海洋的流動轉譯基隆特有的氣候、飲食直至地方生活情感。社會學家李明璁、詩人向陽譜寫獻給基隆的詩,讓文學入港;黃榮智〈這是一種鹹鹹的味道〉,水不斷滴落在海鹽上,一桶一桶的、時時改變著海鹽堆的樣貌。今年除了藝術裝置,還有作家葉怡蘭與盧怡安攜手策劃「海味食堂」,以味蕾感受基隆文化。









傍晚吃玩黑摸摸,防空洞穴內的窯烤披薩和義大利麵,開始夜間光雕,「阿根納造船廠──港邊的煙與結構」,壓軸是「海派浪漫光雕秀」,不僅有滿滿的基隆意象,還邀集 853 件小朋友作品,變成光雕秀展演的一部分,配合音響,好看又好玩。

── 未成年請勿飲酒 ──







基隆城市博覽會,真的是基隆人的驕傲,我們這種從小到大,幾十年看著基隆的變化,尤其有感,很多地方,根本是拭著淚看完的,當然,玩的也很開心就是。
林右昌市長喜歡親自導覽,這次,特別歡迎文潮院朋友,他強調,基隆城市博覽會是以「臺灣博覽會」首部曲的高度,以「城市即展場」的概念,基隆港口為核心,展現設計導入城市治理的成果,一次展現基隆蛻變成國門城市的嶄新樣貌。
我們終於有機會,從起點,重新認識台灣。

城市博覽會官方網站:
https://2022cityexpo.tw/
撰文、攝影:潮人物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