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漫步》入圍2020台灣工藝競賽,蔡承倢要用日本所學金工技法實踐工藝的多元
工藝之夢特展在今年度邁入第二十七年,擁有工藝界奧斯卡的美稱,每一年總是吸引不少台灣工藝頂尖的大師慕名參加。傳統工藝在尚未機械化的社會之下因應而生,但也在機器取代人工後逐漸式微,器物的靈魂退化至需求層次的最底層,而工藝之夢的存在便是在這樣的一個世代中,讓傳統工藝重新走入人們的生活,並鼓勵更多創作者投入其中,而不致其沒落消失。
蔡承倢以《漫步》入圍今年工藝競賽獎項,從小喜歡手作的她,大學就讀於台藝大工藝系,畢業後前往日本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學習傳統金工技法,並取得碩士學位,今年甫從日本返台,選擇以工藝之夢作為在台灣出發的敲門磚。

相較日本工藝領域的發展,台灣市場相對薄弱,蔡承倢在決定返台後便收到來自各方對此的疑問「為什麼要回台灣呢?」她說台灣其實不乏人才,缺乏的只是教育及接觸相關資訊的匱乏,現階段台灣工藝品多半為實用性的器具,像是茶具、花器……等,而她的作品多以觀賞型的作品為主,期望能夠將在日本所學的金工技法實踐於作品之中,展現出工藝的多元,並提供給其他創作者啟發與刺激。
喜歡觀察動物的她,創作靈感來自於此,並且以銅板作為媒材進行創作,而《漫步》便是以小貓頭鷹作為主角的作品。開始創作前會先收集上百張照片,並運用石膏翻模建構出腦中的動物型態,接著以石膏作為參考範本,以鐵鎚與鐵砧將平面的銅板一鎚鎚形塑出作品的樣貌,最後再將銅板焊接起成為立體雕塑,貓頭鷹喙與爪的剛硬,以及羽毛的柔軟,同時兼併展現於其中。上色的部分則是以綠青為媒介,加快銅鏽的速度,一片銅板在她精細的技法之下,呈現出不同的紋理面貌。

《漫步》不只是一種動作,同時也承載了心情與態度。作品中捕捉動物的形體,也欲在有限的金屬載體下,表現出動物的神情及所在環境。歪著頭的姿態帶起了想像的空間,究竟是被聲音還是被物體吸引了呢?踏出階梯的腳步也隱喻了空間的延伸。創作者/ 蔡承倢材質/ 1.5mm 銅板尺寸/ 25x15x25 cm(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
《漫步》命名的由來體現出蔡承倢做作品時的心境,因技法製作上的複雜,一個作品通常得耗上幾個月的時間,對她而言創作就是漫步的過程,急不得,一步一步慢慢走,在這期間與作品相互對話,也同事慢慢修整其形體。
即使每次的過程都非常辛苦與疲倦,但當完成時所獲得的成就感,成為她持續創作的動力。在《漫步》的作品中能夠看見靜態雕塑的動態延展,踏在階梯上的鳥爪一只踏實,另一只則還懸在半空,你可以想像在這個瞬間前後動作的連貫,而這想像依觀者而異也只僅存於觀者腦中私密的畫面,誰也無法窺探,這也是蔡承倢期望作品能夠帶給大眾的感受,透過觀者賦予她作品更多的想像。
有時候作品的深刻並不全然來自於偉大的啟發,從生活中俯拾而來的更是真實,創作中真誠的程度,決定觀者的感動度。蔡承倢的作品就是如此,沒有過多的包裝與虛假,透過對自己喜歡的事物的觀察,並以自己的方式重新詮釋,更能貼近觀者並在觀賞的過程中會心一笑。
2020工藝之夢│新光三越巡迴展
12/4-12/15 信義A9 9F
12/19-1/4 台南西門6F
1/7-1/18 台中中港10F
關於工藝之夢:https://pse.is/3a7vxd

2020工藝之夢展場(圖片提供: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
撰文:李姿毅
攝影:周穎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