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學的本事~2019設計與旅遊交流party:4.0的無限機會(第2場)

旅行,是為了尋找另一種不同的感受,體驗更多新鮮的事物,重新認識自己,讓自己充電後再出發,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到很多事情,這是一種成長,也是旅行的意義。
旅行若有100種的思考方式,旅行4.0創造的是第101種,更多的主動與聯繫,需要更多跨領域的刺激。「2019設計與旅遊交流Party:4.0的無限機會」是潮人物為促進各項產業與旅遊的關聯所舉辦的活動,這場旅遊與設計交流派對,從旅遊觀點切入,給自己更多的想像。
在6月15日第二場交流派對中,特別邀請13位旅遊、設計、藝術與文化產業的專家講者,各自發表創意與發想,提出交流與促進。至此,旅遊的定義將被改變,在旅遊產業之路,沒有人是圈外人。未來,您不僅是消費者,也將會是旅遊的生產者,那是美學、設計、空間、與高端訂製的體驗服務。
本場主持人仍為光拓彩通照明設計的孫啟能總經理,孫啟能曾負責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台北晶華酒店Noble House的照明規畫,高雄愛河、台北淡水河、新店碧潭及八里左岸漁人碼頭等水岸空間照明設計,是台灣建築燈光設計領域大師。孫啟能也提到,「旅行這個詞比旅遊更能觸動我,也更適合。」
「我是一個燈光設計師,我做建築的照明設計,為什麼我今天會站在這裡?因為我夠雜,所以我可以站在這裡。」這個時代就是講究誰比較雜(學),誰越雜就越厲害,「專業每個人都有,是最基本的,有本事雜出學問、雜出讓人耳目一新,才是本事。」
另一位主持人則是Anchor Taiwan的創辦人Elisa邱懷萱,Elisa在金融圈工作多年,Anchor Taiwan是一個台灣與國際連結在一起的平台~「新創外交」,透過特殊規劃讓海外人才發現台灣的國際競爭力,網羅與吸引創新創業、科技產業等優秀人才回台灣,與台灣的創業者、人才、科技文化產業合作,走向與世界接軌的路途。
邱懷萱:
就把現場想像成是在一個半公開的客廳裡面,老朋友、新朋友們大家聊聊天,然後希望會後可以產生更多的火花。新創外交是從矽谷開端,在歐美與全世界,吸引創業家與科技人才來台灣,幫台灣在世界各地交更多的朋友,讓世界各地可以用不同的方式看到台灣。
從今年開始,我們用不同的方式介紹台灣,就是以社群與民間的力量去引發,希望可以透過資金去把變多了人吸引到台灣這邊來。像夏威夷、以色列、紐約、香港等地方,都有各式各樣不同的方式、場域去展現文化的定位、科技的含量。
其實很多時候走得越遠,會把自己的家看得越清楚。當我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看到這件事情之後,這時就會反思那台灣呢?如果說我們要去吸引這些創業家來,要用什麼東西去吸引他們來?就是我們的文化定位與科技,要用什麼東西當做是台灣品牌的定位?到最後其實會去思考非常非常多與這塊土地非常貼近的事情,到後來會蠻慚愧於自己對台灣認識的不足。
吳庭安TA:(W春池計畫主理人)
玻璃回收是一個蠻特殊的企業,我的家族企業是做玻璃回收,我們累積了非常非常多的經驗。我們做的幾個案子,已經完全顛覆玻璃回收這件事情。其實在美國玻璃回收率非常低,只有33%,台灣的玻璃回收率有92%,這是非常好的,而且全世界會追著垃圾車跑的國家,只有台灣,其實我們有一些隱形的特性,只是看不到。
今天在講旅遊這件事情,但是我想要談一談過去的經歷。我以前在在英國劍橋讀碩士,在2018年我去了一趟非常有趣的旅程。艾森豪獎學金是一個很特殊的學程,每年全世界會提供給大概20個不同國家的人,以前去過的人是宋楚瑜、蕭萬長,好像都是政治人物,在最近幾年開始有多一點企業界的人士。
後來才發現什麼原因越來越愛旅行,因為希望把世界變得更好、能不能把知識帶給別人,其實就在我們旅遊的過程中了。大部分的時間點都是在吸收,就像我們決定去旅遊或者讀書,其實我們都在吸收國外的知識。但是那趟旅程非常不一樣,那趟旅程我去了非常多的企業。
那時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去了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然後我就跟他們說春池在台灣做了什麼事情,後來看完影片,他就說TA我們一起合作,就是我們與MIT合作的開始。他們本來就在做一個研究,看能不能用台灣這個真實的模式,或是循環精濟的模式帶到美國。
台灣很缺乏資源,我們必須要做循環、做創新,再帶到美國比較浪費的國家,因此如果我們能透過這件事情讓世界看到台灣,用隱性的方式把商業模式帶過去,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就能讓這個世界、美國或其他國家都變成慢慢地變得更好。
我覺得這是台灣人的特性,就是我們常常會忽略周邊一些很重要的事情,但是當這些事情聚集起來的時候,就像剛剛講的雜,如果我們把很多的跨界人融合在一起,就可以給世界一個很不一樣的台灣。
台灣昕諾飛專案業務總監龔柏丞則分享了光(照明)與城市、旅行、文化的關聯。他指出,把燈光、城市、旅行串在一起能增加經濟效益,創新的光源能讓城市或建築變成一個地標性、地標物或藝術品,或者創造人文形象。在歐美城市一些比較具創意設計的燈光,因此而變成旅遊的景點,呈現出當地的文化藝術性。「現在很多人在買東西時,都會想要買新的東西。然而當你在滿足需求的時候,這東西是不是新的,其實已經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趙文豪:(茶籽堂創辦人)
我會創業,做苦茶籽與旅行有很大關係。我還記得第一次出國是18歲去日本,回來就是批評台灣,覺得台灣感覺非常醜。然後開始去了香港、新加坡、中國、英國、德國,我的心得是出國越多,我就開始看見台灣的美好。
我就是透過旅遊學習到看待事情,還要看到他背後的本質,看見背後的文化、風土、土地、人文相關的東西,所以看得越多,我越覺得台灣很好啊。早期看都覺得台灣好像沒有這麼完美,但是其實越看越多,我就有一個心態,就是想要讓台灣更好。
簡單講就是我覺得台灣的下一步,能走的永遠還是回到我們自己的土地堅持著。我們現在做事情不追求快,而是追求一個30年、50年之後在做的事情。其實很多人會覺得我們在做很辛苦的事情,但如果沒有開始的話,台灣是不可能有競爭力。所以我覺得台灣現在只有兩條路,一條就是跳得比別人更高,另外一條就是扎更深的根,我們現在就是在做扎根的事情。
戴雲發:(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
我的本業是結構技師,結構技師會做很多大樓的結構設計。其實我一直覺得台灣的建築物安全很重要,像地震這方面的天災造成倒塌,我有點不自量力,覺得其實我有能力把條件做改變,就跳入這個這個世界。
今天我就是以在工地在做建築安全的概念,來看待一個旅行、一棟建築。其實我出去旅遊,會去看建築,到附近的工地逛逛,我會看到建築有沒有不一樣?就好像有透視眼一樣,我看到是他的骨骼健不健全,材質的天賦好不好。國外建築與安全都很重視小細節。
新加坡、香港建築法規都非常嚴格,台灣的建築法規是從新加坡引進,但像開放空間、綠化建築…等,其實都不適合台灣。台灣的建築概念與全世界都不一樣,還在用最傳統的方法,把鋼筋剪斷綁鐵線,跟不上世界各國,連東南亞國家的工地工程都比台灣進步。
黃琪晃Eric:(臣爵家具,VG Cafe合夥創辦人)
我在台灣等當兵的時候,開始上一些藝術的課,然後我發現原來有藝術投資這個領域,再慢慢延伸到設計。因為我很喜歡北歐的家具,就買了人生第一張北歐的椅子,我實在太愛這個設計了。
我覺得在旅行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很多藝術領域的掌聲,甚至是心靈的旅途,也會產生很多變化因素。每個人在旅行途中或是心靈旅程當中,不管是人生的藝術也好,或是去美術館看到的意思,都自己在定義、定量這個藝術是什麼東西。
其實我的行業與旅行非常相關,每隔一年大概有六個月在北歐,每次去就是長住2~4個禮拜左右,長時間的在北歐生活,我非常喜歡當地的生活,我會選擇住B&B,然後開車在整個歐洲地區走動,到很多倉庫去買東西、找東西。其實在藝術收藏裡面,是很有系統性的,當我在做這樣的事情,就會想台灣年輕人有沒有在設計?還是只在做OEM?
陳柏翰Tommy:(臣爵家具,VG Cafe合夥創辦人)
我們都在做餐飲、調酒及生活相關服務領域的裡面。餐飲應該也是一種藝術,我們在做的就是設計藝術,追求的都是背後的專注與執著,我們開始用這樣的方式讓廚師、調酒師有機會向大家介紹產品,知道他背後真的希望傳達的東西是什麼。
其實餐飲方面會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像我們去新疆吃烤肉,我覺得有很多香料與印度很像,印度也有這樣的香料與烤肉,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相鄰隔壁。所以地理環境裡人的流動、文化與緯度,都會讓這塊地區的一些產品有些類似。因此我們可能會在韓國餐館吃到山東燒雞,也可能會在山東餃子館吃到炸醬麵,而這2個國家城市其實就只隔著一條海而已。
這些過程其實都是經由旅行,到了當地體會他們的人文之後才得到了很多的反饋,因此我們也思考有沒有辦法再做更好的技術,可不可以做些屬於台灣的東西。我們常常一起出國去看家具、看畫展,也感受到了當地的飲食文化,也很希望把當地的東西帶一些回來。
江建德:(好感音樂總經理)
好感音樂簡單講就是做兩個字:黑膠。剛剛講到復興2個字。從2007年開始,台灣進入了黑膠文藝復興,當年誠品發現音樂發燒友異常多,就在3月7日辦黑膠文藝復興運動,而且黑膠唱片很有趣,全世界的黑膠發燒友會買了一張黑膠唱片,然後在全世界最好的音響雜誌做評論。黑膠唱片,有著各種各樣你沒有辦法想像到的可能性。
今天講題是旅行,但是我從音樂的觀點的切入,因為我個人到了全世界的各個城市,都是以音樂的概念出發,我都會想要在旅程中帶入一些演奏會、音樂會、歌劇等,去美國、東京、歐洲哪裡都一樣,我都會盡可能的收集音樂,這是我不管到哪裡旅行必做的。
我覺得旅行可以看到這個景象,深度的旅行可以從一些痕跡裡面看到許多歷史、人文背景、故事概念與產業。一個國家與文化的構成非常複雜、有深度、歷史、人文,而我從唱片就能想到好多事情,這些事物都是有深度的。
我把7月4日美國國慶日定位成台灣黑膠國際化元年。台灣是一個華語音樂圈,但是從某個實際的意義來講,台灣的音樂在國外是看不到,國外有幾個人知道台灣音樂?我用實體的方式,全世界找經銷商、頻道代理商發行台灣的唱片,讓很多歌手樂團透過這個群眾募資平台把唱片做出來。
林太崴:(老唱片蒐藏家)
回想起來,我們現在幾乎是一根手指頭,就可以聽得到全世界所有的音樂,幾乎沒有沒有手機辦不到的事情,但是有很多東西斷層了,我相信當初沒有做的這些音樂,絕對是Google不到的,因為他就真的是斷掉很多的唱片,因此我們希望集結民間的力量,把這些過去無法得知的珍貴音樂重新再做。
其實我覺得透過聲音去旅行是有可能的,因為在人的五感當中,聲音是最早被開發的,人在媽媽的肚子裡沒有視覺與觸覺,在等待出生的過程只有聽覺,因此才有胎教音樂。當一個很老的人要離開時候,最後也只剩聽覺,所以很多人說可以在耳朵旁邊繼續與長輩們說話,可以聽得到的聲音對人類的五感來講,就是一個非常直接又直覺的感官,而透過聲音的過程,我們真的有可能可以聽得到。
剛從國外回來的謝佩霓,是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她坦言與各位不太一樣,從小就是多重障礙的孩子,從滿月開始施打疫苗、開刀,因此真正的錯過太多事情。她認為人之所以會旅行,從以前到現在,永遠都是尋找新的新希望、新的可能性、新的生存空間。「或者說,這個信念能夠透過旅行實踐。」
謝佩霓表示,如果我們追求科技、追求品牌、追求SOP、標準化與模組化,拿掉了多樣性,「我們都很清楚,如果是這樣子,當全球性抹煞了、取代了多樣性的時候,到最後整個世界都越來越像,這一切還剩下什麼?」
謝佩霓一點都不反對科技,「只是我們現在忘記了,不是只有高科技,其實還有低科技的選項,書寫、手感,透過這樣的共感與心感傳播出去,讓更多人可以知道,分享的這個可以創造幸福感。」
鼎陽開發董事長洪武龍笑說,因為是潮人物,就穿得比較潮一點。「我想旅行是身未動、心已動,小時候是不是要去旅行,前兩天就睡不著,你們這樣就懂了。」他認為旅行有很多的養分,透過旅行改變了很多,啟發了很多,出國之後這些都是無限的可能。
「我可以跟大家分享,就是說,人生的無限可能。我覺得人生是一個很美好的旅程,每天都是開始一個很棒的日子。其實旅行就是要你去思考要怎麼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那就是人生的一部分。其實讓你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我覺得人生就是這樣子。」
洪武龍40年前在坪林露營遇到的人,成為現在的合夥人。「旅行有無限的可能,合夥人可能就是你旅行認識的人,所以我覺得旅行很棒。最後我只講這句話,不要因為老了就停止玩樂旅行。因為你停止玩樂旅行才會變老,所以大家有空多多旅行。」
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因為覺得台灣教育很爛,所以出來做雜學校。「人生是充滿意外的,我覺得人生就是一場旅程,最重要的是尊重差異,這也雜學的好處。我一直覺得我們講的,其實就是多樣性,全世界70億人口,就會有70億種生命的展現,差異化非常高。」
「教育回到最根本,就是尊重個體,這個東西叫民主、自由、多元。我們有這樣的基底,而且我們本來就是個多元文化。教育不是為了未來生活做準備,而是生活的本身,所以我們都錯怪教育,認為教育就是想要學什麼東西,以後就可以好好的有份工作。」
「我每次都說,藝術是不能教,藝術必須是你要喝一杯水,我就教你喝一杯水的滋味。」他認為教育的精神,就在於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熱情。如果每個人都非常熱情,可以自我實現的世界,是真的可以被期待。
【十三位講者介紹】
- 孫啟能:建築燈光設計大師,光拓彩通建築照明公司總經理
- 戴雲發: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
- 龔柏丞:台灣昕諾飛專案業務總監
- 洪武龍:鼎陽開發董事長
- 黃琪晃:臣爵家具,VG Cafe合夥創辦人
- 陳柏翰:臣爵家具,VG Cafe合夥創辦人
- 邱懷萱:Anchor Taiwan創辦人
- 謝佩霓:國際藝評人協會台灣分會理事長
- 趙文豪:茶籽堂創辦人
-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 江建德:好感音樂總經理
- 林太崴:老唱片蒐藏家
- 吳庭安:W春池計畫主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