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白晝之夜的法國藝術家Paul Bloas要讓他的巨人畫作與建築共生共滅?
今年台北白晝之夜(2017 Nuit Blanche Taipei)有一場結合搖滾樂與繪畫的大型行為創作演出「畫樂交鋒前線」,第一次來台灣的法國即興畫家Paul Bloas在架設於台灣大學文學系館旁的巨大木作畫板上繪製兩位三呎高的巨型旅人,並在完成如魅影般的形體後,分別在旅人的左肩與右腳跟神來一筆各畫一隻台灣獼猴,左肩上的站得比人還高;右腳跟的則翻閱報紙,象徵動物的地位與智慧,並不亞於人類。
畫作融入本地彌猴特有種,不僅接地氣,更有他呼籲人們追求環境永續和尊重自然的深意。而與台灣椅子樂團裘詠靖的共同演出,更被他視為是「法國海外場最好的一次。」

本圖擷取自網路
「人們轉角不期而遇我的這些作品,才能最貼近創作核心價值。」Paul Bloas以著名的《silhouettes》於一九八0年在布列塔尼的城市布列斯特發跡,作品最初是以白色外框描繪形體並散布在這海港城市中的廢棄大型牆面。1990年宣布關閉的彭塔尼鳥監獄,隔年也因為他的藝術創作進駐,才又活化地方。這種創作方式很快讓他被大眾所認識,一九九0年開始,在柏林、布達佩斯、畢爾包和馬達加斯加等世界各地留下了三千多幅巨型人像畫作,每幅都由他落款「站立、水、大地」後,就地抄起泥土和水往作品砸過去,以示大功告成。

本文擷取自網路
他的作品不以永久典藏美術館為圭臬,「那太暴力了。」信仰「期間限定」,所有巨型人像畫作黏貼於牆上後,將隨著時間漸漸褪色、風化、破敗,彷彿花開花謝,一如人生,「這些衝突之處正是我作品的藝術價值。」原來,這些呈現方式看似陽剛巨大的人像,材質是易撕、脆弱性質,與建築物共生、共滅,「當然如果你覺得我畫得不好看,不必問過我,歡迎直接撕掉!」
Paul Bloas迄今創作的巨型人像畫,幅幅表情、造型、姿態、服裝、意境皆不重複,藉由旅行,他打破同溫層,真實接觸各式各樣的人,而後將腦海裡的人像以素描方式記錄在筆記本,成為巨型人像的素材。他觀察,這幾年發現世界各大城市因為全球化而愈來愈「同化」,到處都是低頭族,Paul言談中透露著對這個世界的憂心。
「在我小的時候沒有太多娛樂,圍成一圈聽村長說故事是最棒的活動。」愛聽故事讓他長大後愛看電影,他說繪製巨型人像的靈感,受到一九八二年雷利史考特導演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啟發,該片描述未來世界的機器人比人類更強壯、跑得更快,「然而壽命卻比人類來得短。我的巨形人像作品看似比凡人碩壯,其壽命也低於人類餘命。」
出生於法國工人家庭的Paul Bloas,今年五十六歲,一開始走上畫家之路並無父母的支持,他靠著每日勤練十二小時的基本功,加上旺盛的鬥志出國進修,自成特色鮮明的巨形人像畫派,終於讓父母對他刮目相看,「我如果沒學藝術,今天我大概是流氓吧。」Paul女兒今年十八歲,無論她未來想走哪一行,他都支持。他也不忘溫馨建議台灣家長切莫以為孩子就讀藝術科系等於沒前途,「藝術讓人能以新的眼界看世界,作出人生種種更好的決定。」
白晝之夜在法國巴黎已擁有十五年的傳統,有更多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展演,Paul Bloas說,儘管邁入第二年的台北白晝之夜規模遑論巴黎,「但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期待未來有更多藝術家來台參展。」他除了大讚台北乾淨、大眾運輸系統有效率之外,「這裡的年輕人在捷運上很敬老尊賢,這很棒!」至於席捲台灣的Cosplay風潮,他對此有點大惑不解,「女性好不容易有更自由、更平等的人生,為什麼還要物化自己呢?」
撰文 王景新
攝影 王姿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