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寒冰專欄 ▊孟子二進廟

前陣子引起討論的老蔣銅像破壞事件與八田與一銅像割頭案,讓我想起發生在明朝初年的一個著名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終於可以好好靜下心來看一點書了,結果讀到《孟子》時,越讀越不對勁;例如〈梁惠王下〉中「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離樓下〉中「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盡心下〉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任何專制君主聽到有人主張這樣的話,恐怕都會頭皮發麻。
到了〈萬章下〉,孟子更明白地說:「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以及「君有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去」,擺明鼓吹臣民看君主不順眼,就可以背叛甚至把他拉下馬!哪家的皇帝看到這裡不會腦充血呢?
明太祖趕孟子像
朱元璋雖然當過和尚,卻絕對不是吃素的,立刻下令(洪武五年)停止孟子配享孔廟,也就是把孟子的牌位與塑像趕了出去!為了怕讀書人來囉哩八嗦,附帶公告誰敢進諫,就以「大不敬」論處,吩咐左右侍衛(金吾)直接拿弓箭就射。
但每個時代都有喜歡蠻幹的人,相傳前幾年(洪武二年)才上書勸朱元璋,要讓天下共同祭祀孔子孔廟,惹得朱皇帝老大不高興(朱重八原本認為只要山東曲阜孔廟自己跳八佾舞就行了)的刑部尚書錢唐,這次再度發作,傳說中他老兄準備好棺材就上疏陳詞,還說:「臣為孟軻死,死有餘榮。」滿朝文武都擔心他會送掉老命之際,朱元璋居然認為他挺有骨氣,要左右侍衛不要殺他(野史中甚至說侍衛已經一箭射中他的腹部),讓錢唐成為少數惹朱皇帝生氣兩次還死不了的奇葩。
隔了一年,據說朱元璋讀到〈告子下〉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那段經典的夫子自道後,不知道是不是認為這老小子說的不就是我朱重八嗎?他也知道我是真命天子啊?於是又開金口曰:「孟子辨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讓孟子牌位與塑像重新回到孔廟陪孔子吃肥豬肉。
故事到這裡就Happy Ending了嗎?並沒有!朱元璋雖然重新供奉孟子,但對《孟子》書中隨處可見的「造反」意識還是很不放心,於是命令翰林學士奉議大夫劉三吾「與徵天下耆儒」,於洪武廿七年(西元一三九四年)修撰了一部《孟子節文》,刪去了其中「抑揚太過者」,只留下一百七十多段,還規定此後「課試以此命題,科舉以此取士」,後世必須一體遵從。
古代「課綱微調」
既然如此,《孟子節文》才該是今日的範本才對啊?可實際上短短十七年後的永樂九年(西元一四一一年),就有連江孫芝上書論辯此事的荒謬,於是身為兒子,卻身體力行「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的明成祖朱棣「下部議收復全書」,朱元璋的一場鬧劇,才就此結束。
那麼,這個故事和現代又有什麼關係呢?
首先,《孟子節文》不就是六百多年前的「課綱微調」嗎?表面上明成祖回復了原來的《孟子》,似乎伸張了正義,可實際上《孟子》本身之所以成為「課綱」,從頭到尾就是執政者為了有利統治的工具。無論是《孟子節文》還是《孟子》,早已淪為政治操作,相隔了兩千餘年,我們又怎知現存的《孟子》,不是某代「天下耆儒」的傑作呢?
再來,不管泥塑、木雕還是銅鑄,偶像就是偶像,一旦政治不正確,再強的偶像也得完蛋。蔣公銅像過去不可一世,如今被人刀鋸火燒繩拖,當局理都懶得理;以往沒人在意的八田與一銅像,一夜被鋸,政府赫然震怒,警方立即成立專案小組緝凶,彷彿真的出了人命!會有這樣的巨大反差,也不過就是意識型態作祟罷了!
我贊成盡量保存所有歷史文物,也贊成為了藝術而雕塑,但如果今後還有人為了歌功頌德、死後虛榮甚至政治目的而製造人像,只能引用孔子說的話(雖然是孟子轉述的,見〈梁惠王〉):「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不管泥塑、木雕還是銅鑄, 偶像就是偶像,一旦政治不正確, 再強的偶像也得完蛋